港大傳染病專家孔繁毅 解構新冠肺炎治療方案
香港抗疫至今已四個月,疫情緩和讓巿民近日終可復工復課,但縱觀全球,大流行仍未受控,國際間的「疫苗競賽」,預期最快要等一兩年才有分曉,防疫措施、臨床療法及藥物仍是目前關鍵。香港的新冠肺炎疫情目前維持極低死亡率,靠的也是早確診、早用藥。
《香港01》記者專訪了主責本港新冠肺炎療法的其中一位專家、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教授,了解本港採用香港大學團隊的「雞尾酒療法」之治療成效,同時探討全球各地的主要治療方案、藥物,病毒或抗體測試的虛與實。
01:可否請你先簡介一下本港新冠肺炎患者目前採用的各種治療方案及其成效?
孔:現時我們九成半以上病人已出院。我們由疫情開始時已訂立好治療方案,所有有包括發燒或上呼吸道病徵等徵狀的人士,如果確診新冠肺炎的話,我們就會提供三聯療法(triple therapy)。而三種用藥包括干擾素、蛋白酶抑制劑,以及利巴韋林(Ribavirin),作為治療標準。療法目前屬臨床研究,所以我們只用蛋白酶抑制劑一隻藥來比較。
這個組合出於2003年沙士(SARS)的經驗,以蛋白酶抑制劑及利巴韋林用於(疫情)後期的病人身上。2014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流行期間也在動物模型發現,使用干擾素或蛋白酶抑制劑可以抑壓病毒,在猴子身上,存活率有顯著改善,肺部的併發症也會減少。
這三種藥的好處是它們都是現成的,我們有存貨,隨時能從醫管局藥房獲取,也不昂貴。當中最昂貴的是干擾素,用來治療神經系統的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利巴韋林用於治療丙肝;蛋白酶抑制劑則用於治療愛滋病。為什麼要用聯合治療法呢?跟治療流感同理,使用單一藥物會很快出現抗藥性,因此我們使用三種藥,而非單一藥物。
了解更多香港情況:0.37%死亡率:解構香港新冠肺炎治療三大關鍵
01:美國及日本通過使用瑞德西韋(Remdesivir),為何國際社會認知用以治療伊波拉的藥,會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孔:伊波拉和新冠病毒都是源自蝙蝠,其繁殖方法很相似,而很多核糖核酸(RNA)病毒都是很相似的。因此(美國)試用瑞德西韋的最初是先在實驗室進行測試,知道它對新冠病毒有抑壓作用。2月初,美國出現來自中國的首宗確診時就使用了瑞德西韋,臨床所見病情是有改善的,包括退燒、病毒指數減低,X光顯示亦見進步。
這是一個很初步的報告,而基於這個報告和一些實驗室數據,美國政府、吉利德(Gilead)藥廠及國立衞生研究院(NIH)決定用瑞德西韋作為治療方案。後來日本、韓國、歐洲,以至香港都參與這個研究。全香港應該有30多名病人曾使用瑞德西韋,具體情況是怎樣還不清楚。根據與藥廠的協議,所有數據須交回予藥廠,成效要待藥廠方面公布。
01:瑞德西韋是否都是單獨使用?
壞處自然在於重症用藥的效用相對較低,因此你可發現內地暫時兩個數據,都見到臨床方面有些幫忙,但在病毒抑壓和死亡率方面則無差別,其效用還須待NIH公布數據。我相信這藥是有用的,尤其是在重症方面,如果能更早開始用藥效果或更好。
01:美國政府及西方輿論近日談及以抗瘧疾藥「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治療新冠肺炎,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聲稱自己有服用預防。印度、巴西等亦批准使用該藥用於治療新冠病人,你對該藥物的了解是怎樣呢?服用後是否有預防作用?
孔:除了法國出過一份很初步的研究報告,暫未見較大型的報告。羥氯喹在實驗室中可見到抑壓病毒的作用,但在臨床暫時未見有顯著作用,它配合其他藥物會否有用呢?我相信要有更多研究才知道。但羥氯喹本身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心率不正常的病人是需要注意的,用藥前需要先做心電圖測試。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病人可以安心用藥;有心率不正的病人就要在醫生指引下才可用藥。(羥氯喹)沒有這方面(預防)的作用,並無確實數據證明有用。
01:中國內地部份地區出現第二波疫情,武漢政府推行十天全民核酸測試,但有輿論認為是難以實行及沒必要。當地的測試方法是把不超過十個人的樣本混合一併進行檢測,一批批的篩查,這樣會否溝淡病毒呢?你認為這樣的核酸測試的準確度和防疫效用有多大?
孔:內地出現第二波疫情,我相信是因為北方的俄羅斯的爆發,因此黑龍江省特別多病症,但亦預期內地及香港在未來半年都會有零碎個案出現。至於內地的核酸檢測,把十個人的樣本混在一起檢測,我個人認為是不太合理的。正如你所言會把病毒溝淡了,或者準確性差了。另外,就是要視乎如何取集樣本,如果採集深喉唾液可能會好一點。如果給予的樣本充足,就算混在一起測試,結果尚可接受。
我會說(防疫效用)未必很好,第一要考慮檢測如何進行,第二則要考慮到測試用的化學劑等是否足夠。如果不夠化學劑,可能需要用上這個方法。如果混合樣本也得出病毒指數依然很高,那麼那病人的傳染性便很大了。相反,如果樣本溝淡了而測試不出來,他們計算過認為傳染性很低,加上配戴了口罩,這也是在測試劑不足的情況下一個較為妥協的做法。
01:比起核酸檢測,外國一般更傾向進行大規模的抗體測試,就以美國紐約為例。兩者在防疫上作用有何差別?
孔:從研究所見到,抗體是到第七日才開始上升,而最好的樣本是在第十天,用抗體測試來做確診是不合理的。抗體測試可以用來做病源追蹤(contact tracing)、測試人們是否曾經感染,或者尋找恢復血漿捐贈者。
就算進行大規模抗體測試,真正感染的人數也會少於30%,因為如果真的到60%至70%,情況應該會「冧」得好緊要,就算紐約那麼多人感染,相信真正感染的比率頂多都是30%至40%。反而你決定是否重開城巿,應視乎有多少新確診個案。
要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通常我們會參考R0,即傳染比率(現在估計約2至2.5,即一個人會傳染給2至2.5個人),把這個數字乘2、再乘10,就大概等於「群體免疫」所需的比例。要40%的人受感染,幾乎是沒可能發生的,除非已死了很多人。
我覺得最划算還是進行核酸測試,看看多少新確診個案。如果看到確診數字回落,像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就可採取一些放寬措施,當然也不可太快,否則會出現反彈。香港是一定不會進行這類大規模抗體測試。
至今我們每個月只對一些無名氏的血液樣本進行測試,但到3月尾都是零陽性,社區抗體是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戴口罩,加上很快確診,很快治療,所以不會採取「群體免疫」的方案,而這對新病毒而言也是不可行的。
01:不少分析都形容,全球正進行「疫苗研發競賽」,有部份研究團隊聲稱已展開人體測試。中國專家鍾南山在3月曾長示,中國在疫苗方面有五個方向正在進行研究,包括全病毒疫苗、核酸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等。可否請你簡介一下各疫苗研究方向的優劣?
孔:在眾多種的疫苗方法裏,比較上有展望的是基因重組疫苗(recombinant vaccine)及腺病毒載體疫苗(adenovirus vaccine)。根據以往數據,這些是比較有效的。至於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或者全病毒疫苗,反應是沒那麼理想的。當然新冠病毒是新的,暫時不知道哪種疫苗較好,最終哪種疫苗跑出,要視乎臨床數據。第一期數據看安全性,第二期數據看它有沒有效,這個可能才是最重要。
有些(研究團隊)說已進入第二期測試,但我相信沒那麼快。要有一個有效疫苗,可能要一年半到兩年,因為第二期需要更多的自願者參與,而且注射之後,要等上三個月至六個月,看看自願者身上是否有抗體,才能定斷疫苗是否有效。其後還需要大量生產,數量是以億計,這亦需要更多的時間。
所以在我看來不會是短時間,反而是長遠至兩、三年。可能會有一兩種疫苗出現,但是否真的有效也是未知。反而沿用戴口罩及現有的治療方案,其實是很有效的。港大有做基因重組疫苗及核糖核酸疫苗,現在已進入後期動物測試。我們希望在下半年可進入第一期臨床測試。
上文節錄自第21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1日)《全球防治競賽路上 港大傳染病專家解構治療方案》。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