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疫情下「金主」及時送暖 中歐對華態度將如何改變?
「中國是唯一一個提供幫助,讓我們擁有防護裝備的國家。」捷克總統澤曼(Milos Zeman)3月19日表示。類似話語不僅出自以親中聞名的澤曼,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當局同樣曾向中方致謝,感謝其捐贈、運輸各類醫療物資。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下,中歐難以仰仗自顧不暇的西歐國家,進而將目光轉向歐亞大陸彼端的中國。美聯社形容這是中國「口罩外交」(mask diplomacy)的勝利,美國Politico網站則稱「中國正在打贏新冠病毒宣傳戰」。
撰文:鄭逸雯
N95口罩、防護衣及手套、病毒檢測試劑,這些全球瘋搶的「奢侈品」,3月以來正在一批批從中國運往歐洲,對此中歐各國毫不吝嗇溢美之詞。匈牙利外交部長西亞爾托(Peter Szijjarto)便在國會感嘆:「包括西歐,整個歐洲總是持批評態度,經常準備好就民主的本質進行一番教育、訓誡。(但現在)所有人都在排隊等中國提供健康防護產品。」他意味深長地說:「很有可能,在疫情結束後,歐洲必須重新評估對東歐的政策。」
這正是不少歐美傳媒及政客所擔憂的,他們認為中國試圖通過「口罩外交」達到政治目的,例如重塑其在疫情下的國際形象,即一個「慷慨、高效的盟友」,而不少中東歐國家已接納這一敘事。不過,中方表示類似指控誤解了中國在西方世界的目標,提供救援物資只為「拯救及保衛人們的生命與健康」。無論北京是否如部份人懷疑那樣希望以物資換外交,中歐四國在疫情下進一步向中國靠攏可謂不爭事實。一方面,他們毫無芥蒂地向中方尋求醫療用品,另一方面更傾向信任對方的防疫經驗,仿效其相對嚴格的措施。
例如波蘭3月中旬宣布關閉酒吧、餐廳、賭場等場所,早於大部份西歐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則率先強制民眾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當不少歐美民眾及政府仍在懷疑口罩的效用,捷克總理巴比什(Andrej Babis)已戴上口罩現身國會,更有數名當地政客在社交網絡上載身穿防護裝備的相片。儘管有人指這些國家並無能力進行大規模病毒檢測,或有相當多染疫人士未被發現,但積極且及時的早期防疫措施,是中歐未有出現疫情大爆發的原因之一。
中國支援中歐抗疫,無疑為雙方交好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在難民、環保等議題上與歐盟摩擦不斷的中歐各國,均在不同程度上展現親中立場,這主要是出於經濟考量—希望通過中國的*「17+1合作」獲取更多經濟利益。
「17+1合作」:中國在2012年推出「16+1合作」計劃,去年加入希臘變為「17+1」。在該計劃下,中國與17個中東歐國家每年舉行領導人會晤,旨在加強政經往來,被視為「一帶一路」規劃一部份。惟因應疫情,原定今年4月舉行的「17+1」峰會延期。
外交上走近換投資
「維謝格拉德集團國家是歐洲新興市場的代表,也是歐盟內部最具活力的力量。」中國外交部長王毅2018年3月接見中歐四國外交官時這樣說。四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整個中東歐位居前列,自然獲中方重視,它們對「17+1合作」也充滿期待。最積極向中國示好的當屬匈牙利,其屢次反對歐盟針對中國人權問題、南海爭議等作出的指控,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更毫不掩飾對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懷疑,中國在2017年於歐洲成立的首個智庫「中國—中東歐研究院」便選址該國首都布達佩斯。
雙方在外交上愈走愈近也體現在經貿合作成果上:根據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數據,截至2018年底,中方對中東歐各國投資中,逾半(51億美元)流入匈牙利。中國公司曾買下數間日益衰敗的匈牙利企業,並投資當地基礎建設工程。「當中國想到經濟和歐洲,如今第一個想起的國家便是匈牙利。」西亞爾托在2016年說。
然而,雙方的交往並非一帆風順。一方面,匈牙利對中國的策略獲其他中歐國家仿效,澤曼便與不少中資公司交好,更稱希望捷克成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承載中國在歐洲的投資擴張」;另一方面,「17+1」計劃卻遲遲未給該地區帶來顯著經濟效益,在企業併購、收購之外,中資或中外合資的基建項目頻頻受阻,*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鐵路(Budapest-Belgrade railway)便是一例。此外,中歐四國對中方的貿易逆差也未見縮小。今年1月,澤曼突宣稱不會出席原定4月舉行的「17+1」峰會,更向捷克傳媒表示:「我不認為中國兌現了承諾,我指的是投資。或許會有重要政治人物(出席峰會),但不會是總統。」
*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鐵路:該項目早在2013年提出,計劃連接匈牙利和塞爾維亞首都,曾被稱為中國進入歐洲的「快速通道」。惟在匈牙利遭到不少反對,被質疑花費巨額公帑、欠下中方巨債等;當局也被指未有公開招標,或違反歐盟規定,導致項目不斷延期。
民間普遍質疑中國
且不論各國政府的取態,中歐民眾對中國的印象仍然複雜,甚至心存警惕。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去年一項民調顯示,47%波蘭人對中國持正面態度,是中歐四國中最高,捷克僅有27%;中東歐國家民眾普遍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處理國際事務方面缺乏信心,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均有超過50%民眾持此一觀點。
總部位於布拉格的國際關係研究機構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在2018年4月發表報告指,捷克及匈牙利輿論在探討中國時「高度政治化、刻板化」,民眾資訊來源以國外或英文媒體為主。在報道中國時,匈牙利、斯洛伐克傳媒往往只關注經濟領域,忽視政治及社會議題;捷克不少主流傳媒則對中國持批判態度,但對中資公司不存在這種現象。
去年12月,中歐四國首都簽訂「自由城市公約」(Pact of Free Cities),宣稱與右翼民粹的執政黨分道揚鑣。由此可見,擁抱西方式自由民主價值觀的聲音在中歐民間仍然響亮,或未來勢必影響中歐-中國關係的發展。
上文節錄自第21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25日)《「金主」及時送暖 外交走向中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