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股東至上到持份者優先 美政商精英能糾正資本主義?
美國近年陸續出現「B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意即共益企業)認證,潮流開始廣傳,除了歐洲,中國內地及香港等有一些企業加入這個行列。在全球資本主義社會,貧富懸殊、薪酬差距問題逐漸發酵,股東至上的經營方式再不是王道,美國政界、商界都紛紛加持「持份者資本主義」。然而,這種「持份者優先」的做法,又會否只是西方世界的空談,而無法扭轉資本主義之惡?
B企業的性質及業務層出不窮,背後理念都是不再只以股東利益為上,而是推而廣之顧及社會各持份者。B企業背後的B型實驗室(B Lab)創辦人之一Jay Coen Gilbert曾經撰文說:「我們正從過時的二十世紀資本主義模式—股東資本主義(shareholder capitalism)轉變成充滿活力的二十一世紀模式—持份者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
金融海嘯餘波 衝擊美國CEO思維
今年8月19日,以美國為主的兩百多位知名企業CEO在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簡稱BRT)上發表聲明,重新定義「企業的使命」—股東最大利益不再是唯一依歸,所作決策亦要把各持份者的利益納入考量。簽署了該項聲明的包括摩根大通、蘋果、亞馬遜、通用汽車、美國銀行、波音等公司的總裁。
美國長年將自由經濟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的一套理論奉為市場圭臬—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增加盈利,企業股東管治雖然各有目標,但共同目標就是把「股東價值最大化」(Maximizing Shareholders' Values)。然而,美式資本主義顯然也迎來轉捩點,在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雖然美國經濟已逐漸復蘇,但貧富懸殊、環境污染及氣候暖化等「計時炸彈」從未被拆除。人們對薪酬差距、工作條件欠佳等不滿日漸加劇,示威怒火更見諸於全球多個大城市的街頭,美國大企業也不得不作出回應。
從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Mark Roe在11月初發表的相關分析文章到圓桌會議總裁們作出的「持份者資本主義」宣言,背後原因有二。第一是來自活躍分子股東(activist shareholders)的壓力,第二個原因是政治形勢所致。
在目前民主黨黨內的總統參選人提名戰中,兩位民調領先的參選人就是左翼的沃倫(Elizabeth Warren)和桑德斯(Bernie Sanders),他們均主張大企業需要作出重大變革。政治風向迫使企業總裁「就範」之餘,社會近年亦冒起了「反企業」的思維,特朗普的民粹政策雖然尚未燒到一眾大企業的頭上,但總裁們若先以公開形式承諾變革,未嘗不是聰明的做法。
負責任資本主義法 扼殺資本主義?
早在去年,沃倫就以參議員身份在國會提出《負責任資本主義法》(Accountable Capitalism Act),倡議規管年收入達10億美元大企業的決策,其他內容包括董事會最少有四成成員須由全體員工投票產生;規定董事或管理層買入的公司股票五年內不得放售,或公司回購的股份三年內不得放售;企業一切涉及政治用途的開支,都需經過75%的股東及75%的董事批准。
正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沃倫,現時更是對大企業加大施壓,就着「持份者利益」問題要求總裁們作出回應。圓桌會議總裁博爾頓(Joshua Bolten)月前便去信沃倫,表示支持提高全國最低工資標準,並指圓桌會議成員都認同積極加大基建投資、加強職業培訓、促請國會通過聯邦私隱法例。不過,博爾頓在信上表明,不同意對方提出的《負責任資本主義法》,認為由政府規管企業決策,會削弱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Jeffrey Miron便指出,沃倫提出的法案並不利於具生產力的資本主義;而這種自上而下的做法只會衍生裙帶資本主義,只有一些「誠實」和「守法」的公司才會遵守這些規律,最終只會令企業遷移至其他規管較寬鬆的國家,勞工由「低薪」變成「失業」。
「保障極貧窮人口的方法,是通過我們現有的社會安全網,而非干預資本主義的運作。」
Miron認為,企業在社會責任、透明度方面若不符合消費者期望,消費者自然可杯葛其產品、服務,甚至股票。事實上,大多數企業及董事會在作決策時都已非只考慮股東利益,干預企業的做法是多此一舉,亦不適合美國企業。
然而,修改了所謂的「企業使命」,股東利益為先不再是唯一宗旨,這樣的「承諾」能否扭轉資本主義長久以來造成的不公平現況,相當令人懷疑。
民主黨內兩極化 左右資本主義前路
紐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Timothy Naftali便形容,今屆總統初選的中心討論就是美式資本主義的將來。沃倫與桑德斯兩名民調領先的民主黨自由派參選人都衝着資本主義而來,兩人在要向富人徵多少稅、聯邦福利開支多大、是否推行全民健保,以及企業與勞工政策等問題上,取態縱有差異,但都站在光譜的同一端,跟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市長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等溫和建制派有明顯不同,形成兩極。
美國經濟學者Dean Baker認為,沃倫與桑德斯將會把民主黨變成一個社會民主化(social-democratic)的政黨,改變了它的本質。因此,這場初選肯定是民主黨近代歷史上,一場最殘酷的競爭。
「他們之中任何一人獲得提名,民主黨將會提倡一個更像法國、德國的美國,甚至是北歐國家。」
桑德斯與沃倫提出在未來十年大幅擴大聯邦支出,數目遠遠拋離其他參選人,而桑德斯提出的全民健保、免除大學學債、房屋及氣候問題政策,預算都明顯比沃倫更高。另一方面,反矽谷態度明確的沃倫主張把蘋果、Google、Facebook和亞馬遜四大巨擘分拆,讓科技行業可重新公平競爭,激勵繼續創新;桑德斯則提倡更寬廣的反壟斷法,分拆資本寡頭,並設立公營互聯網服務供應商,開放寬頻網絡。兩人在初選走勢愈發強勁,愈顯示美國人對資本主義的質疑態度。
美國人長年篤信的資本主義民主體制,一向被認為是「縱有瑕疵,但仍然是眼前最好的體系」。過去幾年來,陸續有西方政治及經濟學家警告,被操縱的資本主義正在摧毁民主。放在眼前的,就是美國財富階梯上最頂端的一千分之一人決定了政策,美國的民主也不再符合林肯總統口中的「民有、民治、民享」。
特朗普打着「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在全球掀起貿易戰之際,回顧美國本土,社會不公、貧富懸殊等問題似乎未有解決。民主黨內突然冒起了公有制(public ownership)的主張,更成為了黨內經濟政策的核心議題。民主黨最終由誰人跑出,該人是否能成功挑戰特朗普,對美國資本主義的走向將有着決定性的影響。
上文節錄自第19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23日)《從股東至上到持份者優先 美政商精英能糾正資本主義?》。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