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天皇「拜謁記」 揭示日本政府如何阻止日本反省歷史
日本放送協會(NHK)在8月19日,日本終戰紀念日不久,公開了名為「拜謁記」的交談記錄本。這部由已故宮內廳前長官田島道治的手抄本,記錄了昭和裕仁天皇對二戰與投降後的真實想法。
公開的拜謁記共18冊,由不同大小的記事本以日記形式寫成。內裏記錄了613次與裕仁天皇會面,近330小時的對話記錄。在田島後人的努力下,記錄得以保存過來,部分予以公開。
經專家確認,會面內容幾乎無被記錄在原有的官方紀錄《昭和天皇實錄》中,屬一級史料,補充了更多不為人知,裕仁天皇的秘密。
明確表明反省戰爭 有退位意願
公開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二戰與投降前後,裕仁天皇的意見,及對個別人物的評價。其中的焦點,是裕仁天皇曾明確表示對戰爭的悔恨,和退位的意願。
1952年《對日和平條約》正式生效,裕仁天皇在5月3日出席日本恢復獨立慶祝儀式,發表演說。裕仁天皇原想在致辭中,加入對戰爭的反省字眼,他向田島表示:「我感到了極大懊悔」。裕仁稱希望在講稿中加入當時他忽視了軍隊專橫,要反省不再重蹈覆轍的字句,但遭時任首相吉田茂的反對,最終刪除。
被刪去的內容還包括一段寫着「與列國交戰、導致人命損失、國土縮小、令人陷入不安焦慮,對此遺憾之致,回顧國家史跡,悲痛悔恨」,顯出裕仁天皇對戰爭充滿懊悔。
只要國民希望便會退位
日本戰敗後,戰勝的同盟國召開遠東軍事法庭,追究日本戰爭罪行。裕仁天皇因得到當時官員與專家的說服下,美國決定保留天皇制而未被送上法庭。裕仁天皇在當時多次表達有意退位的意思,其中提到「只要國民希望,他會毫不躊躇地退位下來」。
而在1949年,裕仁天皇再次談到若形勢容許他會考慮退位或讓位,並說道要否趁機會讓兒子,現成為上皇的明仁離開日本。
東京審判時才真正認識南京大屠殺
在1952年,裕仁天皇提到有關他對戰爭的懊悔時,表示他對兩事耿耿於懷。第一是對美國及英國的宣戰,第二是南京事件,即南京大屠殺。
裕仁天皇表示,當年他雖然似乎聽到類似南京大屠殺的消息,但均沒有人向他報告真實情況,直到戰後審判才知道發生此事。裕仁對此感到非常震驚,並稱感到受政府及軍民全體的背叛。因此認為必須反省,才能避免事件再次發生。
專家指出從此可得悉裕仁天皇多少知道南京大屠殺的存在,但同時揭露軍隊沒有把戰爭的實情稟報,可一見當時日本軍人與政府的質素。
在裕仁天皇的對話中,經常提到不滿軍隊的「下剋上」情況,所謂的下剋上,是指「以下犯上」,無視天皇意願獨自行動的情況。他特別提到當進入東條英機內閣時候「情況已不受控制」,對此感到懊悔不已。
再證日本政府阻止日本反省歷史
不論是裕仁天皇,還是平成的明仁天皇,過去有很多研究或史料均指出,他們曾對日本發動戰爭感到後悔,或希望對侵略的國家表達歉意。但在官方的正式場合中,這些更富真誠的道歉均被當年的政府「刪除」,拜謁記的公開,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如近日爭議最大的日韓關係中,據天皇近身侍從長入江相政的記錄,裕仁天皇曾在1982年私底下說過「(日本)曾對朝鮮做過很過分的事」,對日本過去吞併朝鮮半島感到後悔。但這些都沒法在官方的對話中公開,天皇只能透過近身隨從,間接表達意思。
裕仁天皇已逝,在今天除討論裕仁應否為戰爭付上責任之餘,應當進一步探討當代日本政府,如何影響天皇。日本天皇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不但沒實權,連發言權均被政府控制。日本政府戰後極力迴避對戰爭反省,如何影響着日本戰後發展以至今天,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