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藥物風險何在? 急於求成或過量處方 恐引致命併發症

撰文:梁凱怡
出版:更新:

醫療科技日益進步,自40年前首個試管嬰兒誕生後,不育女性要生兒育女再不是天方夜譚。
最為人所熟悉的生育治療方法便是體外人工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醫生會將卵子和精子取出,在人為操作下進行體外受精,並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回母體內。過程中,醫生會處方排卵藥物予婦女,刺激排卵。
但在生育治療變得愈來愈普遍之際,有部分女士接受治療期間患上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令人開始思考服用排卵藥物背後的代價和安全問題。

一般而言,每名女性每月只會排出一個卵子到子宮等待受孕。但由於未必每個排出的卵子都健康適合受孕,醫生會處方排卵藥物,刺激女性身體一次過排出多個卵子,增加受孕機會。加上每次嘗試人工受精要花費1.5萬至3萬美元(約11.7萬至23.5萬港元),有急於求成的婦女或會服用較高劑量,提高成功機會。

根據最新研究指,最理想的做法是藉藥物協助排出10至15個卵子。但現時在美國,並沒有規定限制醫生處方的劑量,亦沒有系統追蹤處方劑量和病人服藥後的情況。有人擔心,醫生在未受監管的情況下,有可能過量處方藥物,掩飾潛在風險,並未會正當通報事故。

排卵藥物:1978年,首名試管嬰兒布朗(Louise Brown)出生,標誌人類在胚胎學上的重大進步。圖為長大後的她。(視覺中國)

業界反駁併發症不常見

服用排卵藥物其中一個風險便是會患上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但業內人士指出,出現這種可致命的併發症機會極為罕有。

美國生殖醫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ASRM)執業委員會主席、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副教授彭齊亞斯(Alan Penzias)稱,相信藥物對女性的健康未有構成長遠影響,又形容相比起20年前,現時因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而住院的個案「近乎未有聽過」。

惟《華盛頓郵報》翻查全國急診室數據發現,有關數字仍然顯著。在2006年至2014年期間,有超過9,000名女士因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到醫院求診,平均每年就有1,000宗個案。

此外,有研究亦指,排卵藥物亦有可能引致心臟病、抑鬱症、內分泌系統疾病、癌症等疾病。

排卵藥物:醫療科技日益進步,自40年前首個試管嬰兒誕生後,不育女性要生兒育女再不是天方夜譚。(視覺中國)

普遍婦女對併發症缺乏認知

部分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患者出現相關症狀時,感覺困惑和混亂,大部分人出事前都未曾聽過有關疾病。

安德烈奧塔(Logan Andreotta)在24歲的時候接受體外人工受精。服用排卵藥物後三日,她的卵巢嚴重腫脹,擠滿50個卵子。她憶述指,當時醫生指出現相關症狀的機會十分微,因此心理上從未預想過有朝起床會發現自己肚脹得如懷孕20周。

安德烈奧塔後來前往求診,醫生用針將腹部的流體抽出。一日內就抽滿四、五個樽,之後覆診又再抽滿兩、三個樽,最終花上近四星期時間康復。她最終也成功懷孕,誕下一名女兒。雖然安德烈奧塔未有後悔服用排卵藥物,但她亦建議其他服藥女士出現不尋常症狀時要盡快求診。

(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