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德難民摘數學界諾貝爾獎 轉眼卻失去金牌 演活一波三折人生

撰文:梁凱怡
出版:更新:

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茲獎(Fields Medal),周三(1日)在巴西頒發。今屆四位得獎者中,劍橋教授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的身世經歷,為人所樂道——他是出生於伊朗的庫爾德族人、也是入籍英國的難民。
他的成長環境,遠遠談不上理想,經歷戰火,而他小時候花費大量時間做的事,就是耕田。
當他現在得獎成名、苦盡甘來,轉眼間卻迎來另一個意外,剛到手的14K金獎牌,竟在半小時後被賊人偷去,就正如他的一生,波折多多?

比爾卡爾(中)的獎牌被盜並不是頒獎禮的唯一意外。場館屋頂周日(7月29日)晚發生火警,導致工作人員需要疏散。(視覺中國)

「費爾茲獎」在1936年第一次頒發,之後自1950年起,每4年頒發予最多4名40歲或以下的數學家。得獎者除了會得到一面獎牌外,也會獲得1.5萬加拿大元(約9萬港元)的獎金。

這次的4名得獎者中,有一位是40歲、來自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的比爾卡爾,他於伊朗馬里萬(Marivan)出生,起初在德黑蘭大學(University of Tehran)修讀數學,隨後2000年前往英國。一年後,他獲英國政府批出難民資格,成為英國公民,並取得博士學位。

數學界諾貝爾獎:今屆費爾茲獎4位得獎者分別為(左起)比爾卡爾、意大利數學家菲加利(Alessio Figalli)、德國數學家朔爾策(Peter Scholze)和印度裔澳洲數學家文卡特什(Akshay Venkatesh)。(視覺中國)

生活於戰火之下 淪為二等公民的庫爾德人

比爾卡爾的庫爾德族人身份,令他更備受關注。他與很多同族人一樣,生活一直沒法過得安定。庫爾德族人一直希望有自己的國家,但長年以來,獨立建國的夢想未有實現,他們主要分散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敘利亞居住。

比爾卡爾的出生地馬里萬,更是飽受戰火催殘的地方。1980年代,兩伊戰爭爆發,令比爾卡爾的童年生活不一樣,他形容學生時代是一段混亂時期,伊朗和伊拉克爆發戰爭,經濟狀況亦很差。他稱:

父母是農夫,所以實際上我花了很多時間耕田。在不同層面,這都不是培養孩童對數學感興趣的最佳地點。
2018年費爾茲獎得主之一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

他憶述指,是他的兄弟在年少時教曉他更高級的數學技巧。

庫爾德族人生活於戰火之中,在伊朗也遭視為二等公民。他們一直要求政府讓庫爾德人可以在政府架構內擔任要職,希望學校可以教授庫爾德語,又提出要有實際行動促進庫爾德省份的經濟發展。但以上的願望也未能一一實現,而政府也未有向有關省份投放足夠資源,間接導致當地失業率高達28%。

數學界諾貝爾獎:得獎者均可獲14K金獎牌,以及會獲得1.5萬加拿大元(約9萬港元)的獎金。(視覺中國)

消失的獎牌 猶如充滿意外的人生

比爾卡爾周三站到台上接受掌聲,他便形容,希望可以為全球的庫爾德族人帶來快樂。

我希望可以為世界上400萬庫爾德人帶來苦中的一點甜。
2018年費爾茲獎得主之一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

但快樂卻總是短暫的,不消半小時,他的獎牌卻遭人偷走。據指,當時比爾卡爾將獎牌與錢包、手機一起放在公事包內,在接受祝賀時將公事包放在會場的一張桌子上,隨後卻發現公事包不翼而飛。場地保安人員尋獲公事包後,內裏的獎牌已不知所終。

也許就如比爾卡爾的人生一樣,不管好壞,事情總不會按預定的情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