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堤災難背後 老撾水壩與東南亞發電站之夢
老撾東南部阿速坡省(Attapeu)一座水壩崩塌,造成下游多條村莊淹浸,超過20人死亡,過百人失蹤。老撾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建造堤壩,至今天已有超過40座水力發電廠,被稱為「東南亞的發電站」。但這次的崩堤事故,似乎是在發出警號,思考大規模建造水壩的危險。
事發在當地時間周一(23日)晚上約8時,位於老撾東南部阿速坡省建設中的水力發電廠,沙耶武里水壩(Xayaburi Dam)發生崩塌。沙耶武里水壩是當地6座水壩的其中一座,老撾當地傳媒早前誤報,指當時有50億立方米的水傾瀉而下。沙耶武里水壩最高只能容納約10億立方米的水,消息後澄清是5億立方米。
老撾與水力發電
老撾是東南亞中唯一的內陸國家,亦是少數僅存的社會主義國家。老撾雖缺乏石油等天然氣資源,但其他天然資源頗為豐富,特別橫跨整個老撾的湄公河有着豐富水資源。
老撾在1993年與泰國簽訂協議,開放外國投資水力發電,20年內國家水力資源運用急速發展。根據老撾國家通訊社去年12月的報道,老撾現時有48座水力發電廠已投入運作,另有54座正在建造,每年生產約350億KWh電量。其中三分之二用作輸出,賣給泰國和越南等國。政府有意在2020年把現時發電量提高至700億KWh,把老撾打造成「東南亞的發電站」。
水壩工程造成環境破壞 影響居民生活
電力輸出佔老撾出口達三分之一,是老撾經濟的主要命脈。但急速發展水資源帶來了環境問題:建造水力發電站需要大壩,水壩儲水改變上游及下游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壞。
科學專門網《Phys.org》報道指因水壩工程當地居民需要頻繁遷徙,居民未有獲得應有賠償。建設水壩亦造成河流改道,嚴重影響漁業及農業生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Ian Baird表示:「水壩工程令沿岸居民生活變得更艱苦,而非政府宣傳般變得有改善。」
Stakeholder Forum去年為湄公河委員會所做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今天老撾大量的水壩工程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減少糧食供應並製造更多貧窮」。
安全問題成焦點 韓國最早一星期前已知沉降
除環境破壞外,水壩安全亦成為了問題焦點。水壩雖然能有效阻止一般常規洪水,但設計往往因成本關係有一定限制,無法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意外暴雨。如剛發生的西日本暴雨災難,部分水浸就是因上游堤壩水量已超出預期必需洩洪所致。
而這次水壩崩塌相信亦與當日連日暴雨有關,詳細原因仍有待調查。沙耶武里水壩工程由韓國公司SK建設及韓國西部發電主力建造,總統文在寅已指示派遣救援隊伍跨國前往救災。韓國《中央日報》報道,西部發電最早已在上周四(20日)發現堤位沉降了11厘米,SK建設亦於周日(22日)發現堤位上部缺失。但直到崩堤當日的下午,SK建設才發出警報要求疏散。
報道指當時正在現場施工的53名韓國人全部安全撤離,但因不明原因下游似乎無收到疏散警報造成災難。有擔心指事件會對韓國基建信譽造成衝擊,令近年表現遜色的業務進一步下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