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URA│日系潮店轉戰銅鑼灣:各時尚買手店聚集一起 做到和而不同
一再重調,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零售市道哪怕再哀鴻遍野,銅鑼灣百德新街和深水埗大南街一帶,卻堪稱逆市奇葩,好些優質的時尚與文化單位,接二連三空降於此。例如銅鑼灣,繼Delstore和WANDERS後,長據中上環的OKURA也選擇落戶於此。
問到OKURA主理人Frankie為何選擇銅鑼灣開新店,他認為是上環一帶開始失色了:「過去上環太平山街、歌賦街一帶可謂百花齊放,文化、藝術和流行商店林立,可惜後來卻陸續撤退,到今年新冠疫情爆發,旅客遞減,來這一帶的人數量更加買少見少。」
「相反,較之上環這種倚賴遊客的文化舊區,銅鑼灣一直才是香港人習慣閒逛生活之地,只不過之前自由行泛濫,嚇怕了本地人。」現在旅客一下子少了,對香港人而言,銅鑼灣反而是好地方。
【銅遊記】銅鑼灣新風景│WANDER KAGU新店開幕 主打日牌更提倡韓國機能美學
或許情況就如上回【銅遊記】WANDERS主理人Wyamn於採訪中見解一樣,「過往幾年社會經濟表面欣欣向榮,但其實百物騰貴,能夠負擔銅鑼灣等購物旺區地舖租金的,就只有大財團連鎖店、珠寶店和藥房而已。」
就以昔日百德新街、京士頓街和加寧街為例,長期被三數個時裝大財團所壟斷,然而開設的,卻大多是單一時裝品牌專門店,內裡售賣的產品,也不見得以香港消費者口味為主。Off-White、MSGM、AMI和Heron Preston還好,但讓McQ、IRO、ISABEL MARANT、CAMPER等永無止境地停留在該地段,對於本地時裝愛好者而言,不見得有何吸引力,大規模的新陳代謝實在必要。
然而過去租金高不可攀,要在銅鑼灣開地舖,堪稱天方夜譚,現在卻因為疫情之故,大集團撤資的撤資,執笠的執笠,如斯真空的形勢下,地舖租值大減,令到OKURA、WANDERS等規模較小,卻前瞻性更高的獨立時裝店,受到地產商青睞,以相宜的租金入主甲級購物地段,雖然情況帶點諷刺也叫人唏噓,但的的確確是時勢造英雄。
「雖然剛剛開業就迎來第4波疫情,但有危亦有機,唯有硬着頭皮努力做落去。」Frankie如是說。
日系時裝共榮圈
由以往品牌專門店主導,到現在遍地開花,百德新街一帶地段,忽然變成獨立買手時裝店,由從前的Shine*、HER(前身是LIGER)、STUDIOUS、juice到樓上的ink,到現在短短一年內,邀請到INCREDIBLE Pop Up、Delstore、WANDERS到今日的OKURA加入,同一街道上忽然充斥着日系氛圍,這又會否變成「爭生意」的局面?
Frankie表示從不膽心這情況:「我覺得最多只會出現良性競爭,首先無論是我們隔鄰的Shine*這些歷史悠久的租戶,還是WANDERS和我們這些新租戶也好,每間時裝店都有自己的靈感、風格和特色,彼此售賣的品牌各有不同,某些『撞Brand』的品牌,我們也沒有帶到銅鑼灣分店中,即使相撞,透過各時裝店主理人的眼光和品味,也希望做到和而不同。」
Wyman對此也十分認同:「有時候屬性相近的時裝店聚在一起,反而更加促進彼此熟客群的互動與交流,以前WANDER KAGU偏安在太古城一角,熟客是有的,卻很難吸引生客前來,現在多個單位一同座落在地理位置較佳的銅鑼灣,喜歡日系時裝的朋友將會更集中和方便。與其說彼此只有競爭,倒不如思考一下大家如何合作,去『圍威喂』!透過東京原宿的經驗,我認為同區店舖與店舖之間,可嘗試一同舉行Exhibition、Pop-up或Workshop,甚至一同聯乘推出產品亦無不可,總好過各家自掃門前雪。」
自家品牌nogood備受注目
環顧OKURA銅鑼灣新店,男、女裝以至家品單品的款式都比上環舊店和尖沙咀分店為多,AURALEE、LEH、PHINGERIN等地標品牌固然不缺,女裝LEH的藍染TIEDYE TIBEATAN DRESS別具民族風,77 CIRCA那件仿M65 Liner的WESTERN YOKE QUILTING OVER COAT,更以解構主義方式,造得有如斗蓬一般闊袍大袖設計。至於男裝方面,Frankie與YMDH主理人Jason共同設計的古着改造品牌NOGOOD,全新一季完整系列亦會盡載OKURA店內,值得注意。
不過對於普羅大眾來說,一系列家居小物,才是大家愛遊逛OKURA的原因。無論是玩具品牌佐賀一品堂SAGA IPPINDO的鄉土玩具、作山窯的美濃燒AITO的餐桌陶器、還是最熱賣的大門屋DAIMONYA俄羅斯娃娃概念招財貓等,不但有日本職人手工製造,而且價廉物美,售價比服裝便宜便多,既可以收藏作家居擺設,用來當禮物送給親朋更別緻有心思,是時候啟動購物Mod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