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店結業︱9萬元金百利創業王菲曾捧場 見證財團在潮界隻手遮天
雖然在香港時裝界論名氣、論歷史、論財雄勢大,於1996年成立的Medium Rare並非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但如果沒有這間時裝店,香港時裝口味會否如此百花齊放,也實在是未可知的事。
事關這二十四年來許多火紅的時裝品牌,如XLarge、Maharishi、Devilock、Yeaca等,在仍未成名之前,就是由Medium Rare率先地引入香港,而這個總願意身先士卒的「傻瓜」,正是今次受訪主角Eddie Tso。
藉着Medium Rare快將光榮結束,今次的談訪可謂香港時裝店橫跨三個年代的歷史見證。
第1時期:一切由古着說起
遠在投身時裝界前,Eddie的人生已多姿多采,自幼跟隨家人移民美國,見盡當地人如何欺凌黃種人,到大學修讀藝術,卻又突然綴學,輾轉流浪街頭,遊遍東、西兩岸,汲取音樂精華。1991年回流香港,投身當時燦爛盛放的娛樂圈,加入亞洲電視做歌手,也擔任過林子祥等巨星的和音,歌唱事業漸有起色之際,偏偏身體不爭氣,遇上失聲問題,被逼轉行,年紀輕輕二十多歲人,已經歷許多平常人一輩子也未經歷過的人生。
歌星之夢未能圓,唯有向第二個方向發展謀生,「1995年,我看準當年日趨盛行的美式古着熱潮,遊走全香港夜冷舖、天光墟去『執垃圾』,然後擺放到朋友於尖沙咀百利商場的時裝店中寄賣賺錢。」
那時候香港古着市場還處於草創階段,深受本地年青人喜歡的日本雜誌《BOON》、《GET ON》等,都致力提倡美式古着文化,可惜據Eddie所講,當地香港的古着店仍然不多,具影響力的單位,就只有Midwest和BEATNIKS而已,年青人要買到優良Vintage單品,並不容易。
「不過,正是當時識貨的人尚少,要搵到優質古着品反而較現在容易,試過在夜冷以5蚊價錢買入一條Levi'sBig E牛仔褲,最後卻在寄賣店以高出百倍的價錢賣出,令我深信美式古着該大有作為。」
正是經歷這番鼓舞,Eddie終於在1996年以9萬元成本,於銅鑼灣金百利商場開設Medium Rare,主打美式古着。「或許食中了古着潮流,開店後許多名星都蜂湧支持,林海峰買絕版Nike,彭羚買古着牛仔褲,短短九個月就回本了!」
當初之所以定名Medium Rare,正是喻意店舖所賣的東西,全部都是稀有的東西,如同牛扒一樣,三成僅僅熟就夠了,過熟了,反而不嫩口不好食。
第2時期:拓展到美式街頭領域
古着買賣的成功,激發起Eddie進一步投身時裝業的決心,不過並非美式古着,而是投向美式街頭領域。「美式古着和美式街頭服飾,兩者在美學配襯上其實沒有明顯分別,所謂的古着文化,只是當時日本人提倡出來的概念,事實上8、90年代的美國板仔、Street Kids普遍都很窮,一直在穿在Levi's、Dickies、Converse、Nike等二手東西。」
因此,透過自己前瞻性時裝觀點和自美國成長背景,Eddie很快就看清美式古着和街牌之間的共通點,繼而將XLarge、Carhartt、Double Down、SSUR、subwear、Project Dragon、Union、social study等一眾美國街頭品牌引入香港,當中不少品牌如XLarge,更是Eddie首度帶來香港,從名不經傳到略有名氣,Medium Rare可謂費盡了不少苦心,到90年代尾、00年代初,美式街頭文化在香港大行其道,專賣街頭服飾的Double-Park開到成行成市,這股熱潮能在香港冒起,該歸功於Eddie的眼光。
Eddie目光並不局限於美牌,「當時也涉足英國品牌Maharishi,起初透過電郵詢問,主理人Hardy Blechman不太理採,誰不知大家都對禪修和音樂頗有興趣,及後英國相見時更是一見如故,於是成功將品牌首度引入香港。」
隨着生意和名氣愈來愈大,Medium Rare店亦由金百利,搬到駱克道樓上鋪,專誠前來的名人也愈來愈多,連王菲也是捧場客,這種與音樂界別漸漸緊密的互動,再度燃起Eddie對音樂的初心:
「何況,美式街頭文化的根源,很大程度就是來自音樂。」他如是說。
雖然作為資深音樂迷,Eddie自言最愛是Joy Division、Bauhaus、Cocteau Twins、The Sisters of Mercy等Post-Punk與Gothic音樂代表,但神推鬼恐之下,因為主打美式街牌之故,Medium Rare反而踏上了提廣Hip Hop音樂文化的道路,為旗下代理品牌打造音樂會,與弟弟和同事區區數人,筋疲力竭地於啟德機場舊址舉行《SSUR "Escape from New York"音樂會》。
此外,他又曾在銅鑼灣柏寧酒店地庫(即IKEA現址)舉辦Double Down Party,場面極之盛大,可惜卻「蝕到入肉」, 「因為很多人都是靠關係,打人情牌拿免費門票入場,稍有名氣的音樂人一攞就攞過百張,真心買飛的人,卻少之又少。」縱然如此,年少輕狂地以時裝單位的名義舉行音樂會,在當時的香港,堪稱創先河,足以叫Eddie引以為傲。
第3時期:遇上岩永光,躋身日本時裝圈
不過以美式街頭作主調的Medium Rare其實相對短暫,一來乘着XLarge、Carharrt等堀起,美牌在香港愈來愈濫,一些大型時裝集團更一擲千金買斷這些品牌,獨家代理之餘也為其開專門店,哪怕Medium Rare風評再好,也敵不過人家的銀彈攻勢。「第二個轉輾原因,乃是我深切地感受到日本品牌的工藝價值。」
話說在失去好幾個美牌的經營權後,Eddie決定去日本尋找靈感,始終論街頭時裝的影響力,美國之後就首推日本了。一天閒逛裏原宿,突然遇上一位長頭髮作龐克打扮的日本男人主動傾談,交流潮流文化:「雖然我日文不好,這位先生的英語也一般,但我們卻仍然不亦樂乎地交流下去,他更帶我去認識許多日本潮流圈朋友。」當天之後他才認真了解此人是誰,原來正是Bounty-Hunter主理人岩永光。「或許年青一代對岩永光這名字很陌生,但他在裏原宿的地位,可是處於藤原浩和NIGO同一級別,當中尤以對潮流玩具Figure方面的發展,影響力最大。」
透過岩永光的賞識和穿針引線,Eddie認識並代理到很多日本品牌,先是Devilock、montage、Lad Musician,,繼而再有Revolver、AG、swagger, x-girl和Bal(balance wear design)等等。
「透過深入的了解,我被日本服裝所著迷了!」他作一個有趣的比喻,「如果我過去賣的美式街牌是Street Wear,那麼這批日牌便是Premium Street,事關日牌無論在用料和造工方面,的確精緻紮實得多,這種職人的細心,向來以粗獷見稱的美國人無可比擬。」
Eddie在當時云云品牌之中,尤以Bal最得他的歡心,「這品牌於牛仔褲之鄉岡山起家,既有日牛的優厚造工,卻又有東京時裝的新潮時髦感,其主理人青木貴洋更是一個我打從心底尊敬的人。」
好景不常,香港獨立時裝店的無能為力
不過,每當一個潮流,一堆品牌被Medium Rare「做起」之際,Eddie每每就會遇上香港獨立時裝店的終身死症——被大型時裝集團搶奪原本所代理的品牌。這種「搶奪」,並非一同售賣同一品牌,而是往往以本傷人,利用更大的訂單,甚至開專門店,去威逼利誘外國品牌放棄香港原來的代理,讓大集團獨家代理該品牌,Medium Rare當時手頭上的Devilock、montage、Lad Musician、Revolver、x-girl等等被Eddie一手引入的品牌,就是這樣被本地數個大時裝大財團所瓜分。
獨具慧眼將具潛力的品牌帶到香港,再慢慢用心培養、推廣、扶植,到終於發光發熱之際,卻一句多謝也沒有,就被富人階級搶去了,這種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無限輪迴,對獨立店的主理人而言,固然打擊甚大,對本地時裝愛好者亦不見得係好事。大集團長期以獵食者姿態去搶奪人家的收穫,從自由市場的角度看,雖然無可厚非,久而久之卻只會令到規模較細,自由度較高的獨立時裝店失卻熱情,要麼保守地轉型自家品牌,甚事捱不過索性結業了事,願意將新品牌新設計帶到香港的單位銳減,最終市場只淨下一式一樣的大型連鎖專門店,消費者只可夠接受公式化單品,或花更多金錢光顧SSENSE、NET-A-PORTER等外國網店,輸的,就只有整個香港時裝界而已。
只因,遍地花火的獨立時裝店才是一個Fashion Capital的靈魂。
幸好,面對逆鏡,Eddie並沒有言敗,Medium Rare迎來第4期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