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甩色】《吶喊》陷褪色危機!「尖叫人」臉孔黃變白

撰文:TheValue.com
出版:更新:

藝術界其中一幅幾乎無人不曉的作品,挪威表現主義大師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名作《吶喊》,顏色一直隨時間褪化,畫中橙黃色的部分,漸漸褪化成象牙白色。難道這張尖叫人臉將逐漸失色,無法原色重現?
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分析畫作表面,乃至孟克採用的顏料,試圖找出顏色褪化的原因。結果發現,當時孟克採用的黃色顏料,若長時間曝露在空氣當中,會氧化成合成化學物。

+1

《吶喊》一共有四個版本,兩幅為蛋彩畫,兩幅為粉彩畫。第一幅蛋彩畫於1893年繪成,現由挪威國家畫廊收藏。同年繪成的粉彩版本,則由挪威孟克博物館收藏。第二幅粉彩版本則由私人收藏,此作2012年在蘇富比上拍,連佣近US$1.2億(HK$9.35億)成交,買家為紐約富商Leon Black。

最後一幅蛋彩畫版本繪於1910年,由孟克博物館收藏,亦是今次研究的一幅。此作於2004年,與孟克另一幅作品《聖母瑪利亞》一同被盜,兩年後才被挪威警方尋回。孟克博物館因竊案一度閉館10個月,加強保安。

畫中尖叫者的嘴巴、天空以及湖水部分,皆出現褪色(The Value授權使用)

2012年,館方專家聯同紐約的研究人員,研究孟克繪畫《吶喊》的用色及過程,一方面希望找出此作的原貌,另一方面則希望協助館方人員,尋找更佳的儲藏方法,防止畫作進一步褪色。

領導研究的Jennifer Mass,來自紐約的藝術科學分析實驗室。她表示,畫中尖叫者的嘴巴、天空以及湖水部分,皆出現褪色。她形容,用顯微鏡觀看畫作表面,看起來就如一組石筍(Stalagmite)。石筍意即在洞穴內,由礦物沉積而成的尖形石柱。由地面升起的為石筍,由頂部倒生的為鐘乳石。這些「石筍」實際是畫作表面形成的納米結晶體。

為何會出現這種褪色變化?研究團隊試圖從孟克當時採用的顏料入手,全面分析約1,400枚孟克用過的顏料。結果發現,他所用的合成顏料鎘黃(cadmium yellow),若長期曝露在空氣中,當中的化學成份硫化鎘(cadmium sulfide)會氧化成兩種合成化學物硫酸鎘(cadmium sulfate)以及碳酸鎘(cadmium carbonate)。

Jennifer Mass估計,1880年代至1920年代,同樣用鎘黃顏料繪製的印象派或表現主義畫作中,約20%出現相同的褪色現象。為何她特地指向這年代的畫作?

事實上,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的顏料,特別容易褪色,這與顏料製作有關。在此之前,一般是用地下的礦物,或是從植物或昆蟲蘊含的顏色素,以手磨方式製成顏料。

隨著工業革命興起,生產出如鎘黃或鉻黃(Chrome yellow)這些合成顏料,這種顏料比起傳統顏料更為鮮艷。在那段時期,不少藝術家開始摒棄傳統繪畫技巧,試驗採用不同的種類的顏料及色彩。因此,色彩鮮艷的合成顏料,縱然未經測試色彩可維持多久,對他們來說仍極具吸引力。

【本文獲「TheValue.com」授權轉載,更多拍賣新聞、藝術鑑賞、專家訪問,立即下載App。文章經編輯刪節,原文:《吶喊》陷褪色危機 氧化致尖叫人臉黃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