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藝術】超治癒紗布工藝 馬來東亞藝術家編織出舊區情懷

撰文:馬來西亞東方網
出版:更新:

一位藝術家對文化的敏感性,可以從他作品中選擇的素材感覺到。馬來西亞藝術家嚴潤森偏愛在作品中使用柔軟有彈性的材料,因為它們可以很輕易地被形塑。走進嚴潤森用針線織起來的網格中,像是遠遠地望着一棟棟密密麻麻的高樓,有些壓抑,卻也有溫情的安全感。她的作品正如她所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網絡,我們緊密相連,就好像一匹布,緊緊相扣。」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網絡,我們緊密相連,就好像一匹布,緊緊相扣。」(YENSUM YIM's official website)

在本次的個展中,嚴潤森希望表達傳統文化之脆弱,還有寓意建築與人的關係。在嚴潤森的作品中,一針一線都述說着各種情感,而這情感把兩件分開的物體結合在一起。她形容,在使用針線來回穿梭的過程中,兩個原本獨立的個體變成一個完整的,或組成聯盟。這不就像是社會中的人與人組成了關係,賦予生活新的意義並影響身邊的人嗎?

藝術領域包羅萬象,廢棄物、布料、石膏等都能成為藝術創作的媒介。創作生涯中,嚴潤森偏向於以雕塑品和裝置藝術去呈現她的想法。本次個展,嚴潤森展出採用混合媒介及刺繡手法創作的14幅作品。她以紗布這一軟材質作為本次創作的畫布,再使用刺繡的縫製手法,勾勒出建築物的一磚一瓦。創作過程中,嚴潤森先用相機把眼前所見的建築物記錄下來,再用Photoshop進行後製處理,把記錄的影像分離再重組。最後的完成品看起來像一個完整的建築物,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背景。但其實它根本不存在,它是虛構的。「我們歷史文本的編寫從來都由當權者去決定什麼是完整的,什麼可呈現出來給大眾知道的。這背後的歷史真相是怎樣的?我想我們只能從各方面留下的蛛絲馬跡去參考,自我分析與推敲。」嚴潤森希望觀者可以透過她的作品,開拓對生活各種可能性的想像。

紗布是療愈也是警惕

「這些素材對我而言不只是物品,它們是從我的想像中創造出來的,生活經驗的一部分。我喜歡在巨大的藝術裝置中重覆小零件,因為像這樣的整體結構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過程,讓我們想親近它。」嚴潤森說,紗布的原來用途是包紮傷口,但在她的作品裏則像徵「療愈」。嚴潤森喜歡紗布的透明,若有似無,就像生活周遭的文化,看似無足輕重,實則滲透在日常裏,影響着我們慣性的思維及行為模式。此外,紗布帶有警覺暗示,提醒我們要小心呵護與捍衛文化。

在這個電子數碼狂嘯的時代,依然有人堅持用手一針一線縫製出藝術品,這份心思讓人動容。嚴潤森形容:「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不同的情緒波動,縫製就是把兩個物體結合在一起,就像人與人的互動溝通。」

「我作品裏面的針線是由一條又一條細幼的黑線匯集在一起,編織成形,有時還原、斷裂,再次連結,那就是時間,它體現了時間的流動。它把我的生命與時間記錄了下來。一條線,接着一條線,就像一個又接着一個的故事一樣。當針線上下穿梭時,就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彼此有互動,所以我們的關係連結起來了。」

紗布是療愈也是警惕(VCG)

探索城市化的缺失

「我是城市小孩。每次回家,我們都趕緊把鐵閘鎖上,接着關上木門。在我的記憶裏,鄰居就是一個碰巧住在你家隔壁的陌生人。我們從來不曾對話。」嚴潤森自小在吉隆坡生活,覺得這裏的建築乃至於居住環境都相當冷漠。

一直到她有次到了馬六甲朋友的家住,才發現鄰居可以像朋友,可以互相分享食物,圍坐聊天喝茶,或站在廚房聊上整個下午,彼此幫忙,相互照顧。令她不禁思索建築與人的關係——到底人與人的相處會不會受居住環境所影響。

在新舊交替的過程中,傳統往往會被人們忽略掉。我想探索我們在這過程及環境中被影響了什麼,失去了什麼。」深刻的感觸,奠定了嚴潤森往後的創作主題。近年來,她一直循着探討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環境的關係,創作出許多的作品,包括《Where I Come From》、《Who Lives Next Door》、《Who Are You》等。

去年,嚴潤森「Trace of the City」創作系列主題裏頭的第一幅用混合媒介及縫製手法完成的作品——《The Floating Castle》,在馬來西亞大華銀行「年度之畫」競賽獲獎,倍受評審青睞。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素人們的付出和努力往往容易被世人遺忘。嚴潤森的《Trace Of The City - The People I Met》系列,利用一針一線勾畫出他們的容貌,好讓素人們的耕耘百世流芳。按圖看看系列作品▼

生活小物皆有靈魂

嚴潤森去年5月在日本博多城市時創作的《Trace of the City(Hakata)——People I Met》系列,同樣採用了紗布和刺繡的縫製手法勾勒出日本百年老行業的掌門人。畫布中的每一人物,栩栩如生,令人驚艷。

嚴潤森的創作靈感不受拘束,完全不設限自己的風格。她說,藝術好玩之處在於不設限,創作靈感可以源自生活,「我想到甚麼、看到甚麼,就做甚麼」。她也曾經隨手就將廢棄布料、螺絲、燈泡等物品製作成藝術品。「對我來說,這些生活的小物品都是有靈魂的。所以我會把它們放在場景裏,做一些創意攝影,或者和參照物一起對比,讓它們『活』起來。」

嚴潤森認為,每個藝術作品產生當下,都有其背景脈絡。對作品的解讀,不應只停留在淺層感知,而是嘗試去挖掘得更深。她已有心理準備面對各種對作品千奇百怪的詮釋和解讀,並且開放心胸接受各種反應,因為這正是嚴潤森所希望的:「你從作品中感受到甚麼,就是甚麼。」

嚴潤森的創作靈感不受拘束,完全不設限自己的風格。(馬來西亞東方網)

隨時代堆疊建築

建築物作為現代人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且每個時代、不同文化色彩的建築物對於觀者來說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回憶。仔細欣賞嚴潤森的作品,你會發現作品裏的建築樓房都是逐漸往上發展、層疊,是由無數個舊時代堆疊而成。

說起建築物的種種特色,嚴潤森道:「以前的建築往橫發展,現在則往上發展。如果建築可以維持舊有的建築原貌,再以現代往上建的方式建造,那是不是可以維持不同世代的連結?」

基於這個共同情感,嚴潤森透過精雕細琢的紗布刺繡的創作手法,創造出各種形像不同的藝術作品,讓觀者在欣賞作品形式的美感當下,也可以透過建築物所創作出來的符號,感知到自己過往的美好回憶,讓藝術更為生活化。每一幢建築樓房都有着居住者的生命和生活經驗,因此,嚴潤森相信,舊建築的記憶會烙印在新建築上,只是,這樣的記憶會因時間的關係而逐漸模糊。

你知道數十年前的馬來西亞長甚麼模樣嗎?按圖看看嚴潤森以紗布刺繡記載着的舊建築▼

嚴潤森個展 The Further You Stand, The Clearer You See

時間:即日起至11月21日 上午11時至晚上7時(週二至週日)

地點:Wei-Ling Contemporary, RT01 Sixth Floor, The Gardens Mall, 59200 Kuala Lumpur.

聯絡:03-27123224

嚴潤森作品網站:yensum.weebly.com

為呼應本次畫展主題「The Further You Stand, The Clearer You See」, 嚴潤森希望觀者明白只有站得遠,才能看得清晰,用感官感受藝術,啟發對藝術和生活的想像。(馬來西亞東方網)

【本文獲「馬來西亞東方網」授權轉載,原文:【藝術廊】針線連心 編織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