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設計師Pearly Wong:不犧牲人與環境的良心時裝

撰文:馬來西亞東方網
出版:更新:

時尚與環保能否共存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課題,當速食時裝、過度消費、剝削勞工等標籤不斷往時尚領域疊加貼上時,馬來西亞設計師黃紫君(Pearly Wong)致力以「可持續發展時裝」創建負責任的品牌。除了服裝作品強調功能性,她與聯合國難民署(UNHCR)合作,教導難民婦女縫紉技巧,藉由不浪費剩餘布料和授人以漁的方式實現不犧牲人與環境的良心時尚。

文:劉思敏/馬來西亞東方網 攝影:陳啟新/馬來西亞東方網

時裝設計師Pearly Wong。(網上圖片)

黃紫君的工作室設在非常接地氣的馬來西亞半山芭,實習生接連撥通電話,用流利的英語說明自己代表「Sze Women of Hope」,即她去年3月創立的社會企業,「一開始是讓單親媽媽和弱勢兒童利用剩餘的布料製作項鍊、手鐲,同時我主動接洽多個相關團體,表明可以在這一方面貢獻。」她笑稱:「後來獲得聯合國難民署的回覆!我們在婦女賦權計劃下合作,目前參與課程的難民來自7個群組,包括Tanma聯盟下的緬甸難民,另有阿富汗、中東和巴基斯坦的難民婦女。」

各種縫紉工具。(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工作室除了製作她的同名品牌Pearly Wong,也充當難民婦女上縫紉課的場所,後半段更保留了空間讓Tanma聯盟上表演藝術課,若不知道她投入義務工作,這些空間在時尚設計師的工作室裏難免顯得突兀。事實上,對大部分人來說,時尚和難民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實在難起關聯,她透露:「去年我和腕錶品牌崑崙(Corum)一起辦了一場『Sze Women of Hope』時尚騷,模特兒穿戴的服裝和首飾由難民婦女和我一起製作,很多人稱讚,聯合國代表在開幕致詞上提到『沒看過這樣的時尚騷』。」但她認為,這樣的合作並非不可能,也沒有不可為之的理由。

環境與人兩相安

黃紫君畢業自紐約時裝技術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她指:「那一年是2010年,綠色時尚、可持續性發展在紐約很Hit,我讀完時尚設計後,再特別進修了『可持續發展設計創業』(Sustainable Design Entrepreneurship)證書課程,現在做的可以說是學以致用。」她笑言,自己自小就就是傾向環保的人。

坦白說,我覺得這有一點關乎天性,我小時候就熱衷回收和循環使用物品,也已茹素十多年,盡可能在各方面減少對地球的傷害。
​黃紫君

她續稱,可持續性的發展目標主要針對環境和人,循環使用時尚創作過程中被丟棄的布料是為第一個目標盡力,而授予難民婦女技巧則是實現助人自立的目標,「馬來西亞是相當大的難民安置國,先安置再經由聯合國安排,遷往美國、澳洲等國家,過程中的5年甚至更久,難民無法到外工作,浪費時間之餘,與社會脫節,我們的社企這段時間提供讀寫能力、技能和商業培訓,也讓他們賺點小錢。」與此同時,黃紫君不諱言,「Sze Women of Hope」對個人品牌的創立有益無害,「長遠來說,這是時尚永續的方式,也是品牌的核心。對我來說,時尚就是創意、人和環境的融合。」另一方面,作為品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SR)的項目,社企開拓了黃紫君的平台,「以前的圈子只是設計師,但是現在有非營利組織,有大型企業聯繫我們,像Uniqlo、Levi's都願意把部分工作交給難民婦女負責,而我們就扮演中間人的角色,居中協調。」

創造大馬製價值

難民婦女所製作的產品主要放在「Sze Women of Hope」網站售賣,偶爾在市集擺賣,只有極少數婦女能真正為Pearly Wong工作,「她們要學非常久才能做品牌的東西,目前Pearly Wong的產品仍是由大裁縫師負責,她們負責小細節的縫製、內襯和包裝。」

之前這方面都是依賴中國人工,價格低但有時候會發生溝通和信用問題,再說即便是大馬品牌,也得放上『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標籤。我在真正開始和難民署合作前就有意以本地(馬來西亞)人工作為替代,畢竟標簽上是『大馬製造』(Made in Malaysia),建立的是另一種價值。
黃紫君
多功能、跨越性別是黃紫君同名品牌Pearly Wong的品牌DNA,她認為,速食時裝只是一種時下的風潮,緊守定位才是永續之道。圖為她在今年哈爾濱時裝周呈現的作品。(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事實上,即使難民婦女掌握了技能,也無法長久為品牌工作,她們終究會遷往其他國家,黃紫君認為:「單親媽媽也不會永遠為你工作,即使是一般員工也未必能,所以這不成問題。」目前,負責指導難民婦女的導師共3人,黃紫君負責課程設計和擔任顧問角色,必須頻密與相關單位及導師們開會,這樣的情況讓她無法長時間待在國外,「通常設計師一年沒幾個月待在大馬,畢竟市場不在這裏,但因為這個項目,我的根據地必須在這裏。」

Pearly Wong的主要銷售市場在德國柏林和新加坡,她坦言:「在本地(馬來西亞)沒有市場,之前在百貨商場裏有專櫃,也搞過快閃店(Pop-up Store),但最終還是決定撤出。相反,在歐美推永續、說公平貿易是一件相對舒服的事;在柏林,入店的顧客10個有5個會詢問產品是不是有機。」所謂有機時裝,指的是在原料生產、加工、使用和資源回收等過程中,能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上取得平衡,並對人體無害的服裝。

黃紫君在美國學藝,在德國發跡,2014年抓住在柏林施特格利茨(Steglitz)某商場設立快閃店的機會,隨後站上馬賽地柏林時裝周(Mercedes-Benz Berlin Fashion Week)的舞台。

市場現實需應變

時裝設計師Pearly Wong。(網上圖片)
早前我們出席上海時裝周時和買家接觸,計劃書裏提到難民的事項,但他們不怎麼在意。在中國,他們關注的是有什麼當地的明星穿過你的作品,這很現實,但我們也不能因為這樣就放棄龐大的市場,得隨不同的市場需求轉變方式。

黃紫君透露,有的難民婦女本身就有縫紉技能,礙於流離失所,沒有機會展現,而有的則是完全沒有相關知識,「有的即使是車一條直線,也得花很長時間, 但最大的挑戰是她們沒有上課的經驗,不太懂規矩,我們得從最基本的開始教,比方說她們來上課不帶紙和筆、手機不開靜音、上課時任意談話,甚至播放音樂。」 她笑說:「第一堂課場面相當混亂,好幾次之後,她們才理解『上課』的概念。」

另一方面,基於安全隱憂,與難民相關的事項必須非常謹慎,「有的是尋求庇護者(Asylum Seeker),如果曝光,有可能被遣返,我們就算想要多做推廣,也有局限。」黃紫君坦言,推動支援難民的工作固然得繼續,但財務上的永續也不可被忽略。

【本文獲「馬來西亞東方網」授權轉載,原文:【心視野】教難民縫紉 布料零浪費 黃紫君實現良心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