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中大復育本地品種稻米 帶雲呢拿香「花腰仔」7月中應市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港人現時每日進食的白米,幾乎全依賴入口,但本地亦出產過著名稻米品種。漁農自然護理署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種子技術及救育中心」合作,於2019年從種子銀行取得四個已失傳的本地稻米品種,並於大龍實驗農場進行留種栽培試驗。四個品種當中,以「花腰仔」在產量及留種純度方面表現穩定。當局將「花腰仔」種子交予本地農夫試種,料將於本月至下月陸續收成,下月中可推出市場。
漁護署又指,根據試米專家形容,「花腰仔」有一陣獨特的「雲呢拿」香味,不過本港人工開支高,加上首批「花腰仔」產量低,料價格將比市民在超級市場中買到的白米貴數倍。如市民想訂購本地米,可聯絡蔬菜統營處。

中大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暨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林漢明表示,自宋代開始圍村和農耕文化開始在新界發展,並培育出著名的稻米品種,傳說本港出產的絲苗曾成為進獻清朝皇宮貴族的貢品,至1954年本港水稻年產米量達兩萬噸。

隨本港經濟轉型和從外地輸入食米,加上新界原居民移民海外、鄉郊城鎮化等因素,水稻幾乎在香港絕跡,而絲苗等米種亦相繼在港失傳。現時本港只得約10個農場種植水稻。

漁農自然護理署於2019年從種子銀行取得四個已失傳的本地稻米品種,並於大龍實驗農場進行留種栽培試驗,包括「花腰仔」及「絲苗」。(羅君豪攝)

漁護署50年代曾將本地常見稻米品種種子贈予種子銀行,至2019年取回四個以往在本港甚受歡迎的稻米品種,包括「花腰仔」、「絲苗」、「齊眉」及「白殼齊眉」,並於大龍實驗農場進行留種栽培試驗。當局經多次溫室內繁殖和培育後,把繁育所得的自留種及種子銀行的原種交予香港種子技術及教育中心作基因定序。

林漢明表示,中心利用最新的基因組分析技術,配以分子標記法,成功發現「花腰仔」及「絲苗」獨有的DNA標記,經反復驗證後成功繪製兩個品種的「基因身份證」,用以分辨品種真偽。他又解釋,如果要發展本港品種水稻作特有食品,DNA標記可保證純度,如有其他品種摻雜亦可檢測出。而將來亦可協助農民檢查品種是否高純度,不用再以肉眼分辨,「以科學數據證明是純種,亦可以幫到復育本地品種的持續發展」。

「花腰仔」於50年代在元朗錦田一帶盛產

漁護署農業主任王敏維表示,根據「花腰仔」的基因測試結果,該品種生長表現穩定;而且產量合符預期及較為可靠,故將當局種植的約五公斤米交予11名農友試種。她又稱,「花腰仔」於50年代在元朗錦田一帶盛產,而首批約100至200公斤本月開始陸續收成,料於下月中可應市。王引述試米專家指,本地稻米「食落有甜味,『花腰仔』更加有獨特嘅雲呢拿香味」。

至於絲苗米方面,王解釋,因其產量不穩定,產量甚至不及「花腰仔」一半,未有交予本地農民試種,強調「要試種多幾次再決定點行」。林漢明就認為,50年代氣候同現時相差甚遠,或影響絲苗等水稻品種種植,中心將找方法改善種植方法,希望令絲苗產量增加。他又強調:「食番香港米,可以支持香港農業,可以回味一下香港嘅歷史。雖然(本地復育米)比泰國米貴,但食落去有其他價值。」

林漢明表示,中心利用最新的基因組分析技術,配以分子標記法,成功發現「花腰仔」及「絲苗」獨有的 DNA 標記,經反復驗證後成功繪製兩個品種的「基因身分證」,用以分辨品種真偽。(中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