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血沃寶島》到紀念鄭成功復台 北京統一台灣的史觀鋪墊
近期台海風雲,中美外交牌桌上的「台灣牌」博弈,一直是外界矚目的焦點。不過北京正在拉出一條「史觀」戰線,受關注程度雖不如前者來得高,但卻能看出中共在統一台灣問題上的思路和邏輯。
這條「史觀」戰線近來的兩項訊號,一是以中共中央台辦為名義牽頭,由人民出版社與九州出版社於4月聯合發行《血沃寶島──中共台灣英烈》一書,並於6月2日在北京舉行新書座談會。二是從3月暖身、6月中旬盛大舉行「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周年」系列活動,其中亮點在於6月14日泉州南安的「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周年大會」,國台辦主任劉結一以視頻方式發表講話,相關活動台前幕後都能看到國台辦穿針引線的身影。
愛國主義的官方敍事
《血沃寶島》一書,記載了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31位中共黨員為了解放台灣任務,遭到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白色恐怖」逮捕並槍斃的事蹟史料,其中還包括了翁澤生、林正亨、李蒼降、鍾浩東、張志忠、郭琇琮、簡吉等七位台籍中共黨員。書中專門收錄了劉結一以中共中央台辦主任身份撰寫的引言,以習近平強調的「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將這31位烈士拉抬到中共英雄的位階,涵蓋進愛國主義的官方敍事,並推及到促進兩岸統一的現實意義上。
同樣的,在中共的語境裏,之所以要高調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歷史意義,從劉結一在紀念大會的致詞來看,也是將鄭成功放在「收復寶島台灣,彰顯了民族大義和英雄氣概,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了中華民族利益和民族尊嚴」的高度,突出其「英雄精神」與「愛國主義」的雙重涵義。
大陸官方對於兩岸相關歷史的詮釋,看在部分台灣人的眼中,或有「自說自話」之感。就白色恐怖而言,民進黨是着重於「民主自由」和「程序正義」的「轉型正義」史觀,在台灣內部大幅排擠、解消了受難者「中共烈士」的實質內涵,島內輿論對《血沃寶島》一書採取了淡化和忽略的態度。就鄭成功收復台灣而言,近年來在「去中國化」的發酵之下,盛行着鄭成功「屠殺原住民」、鄭氏「東寧王國」乃「獨立抗清」等「解構」史觀,不乏看到媒體名嘴對大陸的紀念活動投以嘲諷和調侃。
就史論史與以史論今
其實從中可以看到,台灣問題的難解之處之一,便在於台灣理解大陸語彙時處在不同的平行時空,雙方處於不同的對話頻率。從《血沃寶島》出版到「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活動,中共既是以其視野「就史論史」,但同時更是「以史論今」,透過錨定歷史事件與人物的位置,為理論與現實進行長期鋪墊。
《血沃寶島》並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份對內統一和動員思想的材料。從劉結一撰寫的引言來看,特別是「台灣島內的革命鬥爭是中國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句,便能清楚得知陸方談解放台灣烈士的目的,是要為統一台灣賦予歷史正當性與合理性,強化後人需要繼承先烈未竟之遺志,完成實現國家統一的任務。與此同時,也將當前的台海局勢與兩岸分裂之初做對比,強調如今更為嚴峻複雜、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展現不退縮的統一決心與意志。
尤其是過去中共考量到與國民黨政府的接觸來往,對於「解放台灣英烈」的這段歷史態度相對較為低調,稍微常見的表述,則是類似電視劇《潛伏》或央視紀錄片側重在「隱蔽戰線」。繼2013年位於北京西山的「無名英雄廣場」落成之後,《血沃寶島》一書則更為突出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角色,既不寄希望於民進黨、亦不再顧慮國民黨,體現「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與主動權」之戰略意圖。
反殖與統一雙重意涵
至於鄭成功的歷史定位,在中共的官方敍事之中可說是早已殆成定論。人民大會堂「台灣廳」的規劃,有一幅鑲有福建漆畫《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屏風,專家解讀如此佈局「更為全面地反映『解放台灣』和『國家統一』的政治願景」;後來台灣廳還增設鄭成功與媽祖的塑像,契合台灣一般民眾認同信仰的意味便不言而喻。
此外,劉結一致詞內容對於鄭成功的定位,也能看出中共對之認定的當代現實意義。一是「收復寶島台灣」,接續「台灣自古為中國領土」的論調,印證「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的宣示;二是「驅逐荷蘭殖民者」,喻示反對外部勢力插手台灣問題;三是「受到兩岸同胞景仰」,意味兩岸有着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結連結,也就是習近平所言「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四是「為台灣開發建設夯實了經濟社會文化根基」,隱含對於「統一之後」的治理藍圖。
廈門大學台灣史學者鄧孔昭在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評論,「(鄭成功的時代精神)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面對西方強敵,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我覺得很重要。現在在當下,比如台灣問題、兩岸關係問題,也會面臨着一定複雜的國際背景。這個時候我認為鄭成功的戰略運用非常高明,對於現在其實有一種借鑑的意義。」這番說法,基本揭示了大陸官方於今堅持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背後用意。
理解中共的思維邏輯
事實上,中共在歷史問題上的立場表態,無不是在為現實博弈做原則性鋪陳。類似的情況還表現在北京反對香港1997年以前作為「殖民地」的定性,外人或許摸不着頭緒,但其內在是對香港國際法理定位的理論與現實一以貫之,既盡顯反對殖民主義的立場,也避免香港最終走向自決獨立。包括台灣問題在內,如果一旦錯誤定性,都有可能發生更多爭議,被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和話語帶向無以復加的危險境地。
由此來理解《血沃寶島》這本書,以及「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周年」活動,台灣主流意識形態出於「抗中保台」的本能反應,必會感到心理不適,或者認為中共史觀未免太「老掉牙」。但對於處在中美地緣板塊碰撞最前沿的台灣而言,更需要去探究陸方史觀背後的思維方式與邏輯,方助於摸索利於安身立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