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北省三河市的一場統一店面招牌顏色風波,在內地輿論場引起巨大反響。事情緣起於當地政府要求沿街商戶統一牌匾顏色,且禁用紅色、藍色、黑色三種顏色。這一匪夷所思的規定讓眾多商戶措手不及,眾店家不得不紛紛按要求上演招牌 「變色記」。
其中一些在內地市場人們很熟悉的商家LOGO也被殃及。比如,蜜雪冰城標誌性的紅底招牌被迫改頭換面成綠色,甚至連醫院的 「紅十字」 標識也未能倖免,在這股變色潮中被刷成了綠色,警察局警徽上的藍色標誌也被扣除。
當這些照片登上網路,迅速就引發軒然大波。網友們紛紛質疑:這一規定的合理性何在?如此強制的色彩要求,究竟是為了滿足誰的審美?對商戶權益的考量又在哪裡?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事情很快有了戲劇性轉變。三河市兒童醫院剛換上不久的綠色 「紅十字」 被緊急拆除,蜜雪冰城的門店牌匾也再次由綠變紅。由三河市上級廊坊市成立的調查組迅速介入,初步核查後,認定媒體反映的主要問題基本屬實,隨即對三河市委書記作出免職處理,並責令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全面整改。
這場因招牌顏色引發的輿情危機,看似暫時落下帷幕,但其背後折射出的問題,卻值得深思。
三河此次統一店面招牌的做法,其荒唐之處主要有兩點。首先是嚴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相關部門在出臺這一規定時,顯然沒有充分聽取商戶的意見,也未進行深入市場調研。僅僅憑藉少數人的主觀意願,就濫用行政權力,一紙命令就把地方書記的個人偏好作為強制性規定推向市場,以 「一刀切」 的方式強行推行招牌顏色統一。這種做法完全不顧市場情況,有悖市場和商業規律,將公共權力當作滿足個人或小團體審美偏好的工具,全然不顧商戶們的實際經營需求和利益訴求。
其次,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無疑也是一場無意義的折騰,對當地營商環境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更換招牌對於商戶而言,意味著一筆不小的經濟支出。從設計新招牌到製作、安裝,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資金。而在經濟下行,經營本就面臨諸多挑戰的當下,這無疑是給商戶們雪上加霜。在中美關稅戰的大背景下,這一行為尤其顯得有「自己人折騰自己人」的想像。
更為重要的是,品牌的招牌顏色往往是經過長期市場培育形成的獨特標識,承載著消費者的記憶和品牌的價值。強制更換招牌顏色,使得這些品牌的辨識度大幅降低,可能導致顧客流失,嚴重損害了商戶的商業利益。原本充滿活力的商業街,因為這場毫無必要的 「變色運動」,陷入一片混亂與無奈之中,商業氛圍被破壞,營商環境也因此惡化。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應當是尊重市場規律、鼓勵創新和多元化的,而三河的這一舉措,顯然背道而馳。
必須認識到,類似三河這樣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問題,在內地並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個案。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龐大國家,地方治理體系錯綜複雜,一些陳舊的觀念和不良的工作作風在部分地區長期積累。地方官員受傳統官僚主義文化的影響,在決策過程中往往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對民意的尊重和對現代治理理念的深入理解。這些弊病的根除,絕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以持之以恆的決心,通過持續的批評與監督,不斷推動解決。
回顧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改革發展歷程,正是在不斷地自我糾錯、自我革新中前行。在經濟領域,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遭遇了無數的質疑和困難,甚至面臨著 「崩潰論」 的唱衰。但正是在一次次的批評與反思中,通過堅定地推進改革與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社會治理方面,從基層民主建設到公共服務體系也在不斷優化,每一步改革都伴隨著質疑,是在不斷栽跟頭的過程中,才取得今天的成績。這充分證明,只要勇於正視問題,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受批評,就一定能夠克服問題,在不斷的監督批評中久久為功,不斷進步。
香港在改革進程中的拖遝與無力
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攝於2017年12月1日。(Getty Images) 當我們將目光從河北三河轉向香港,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場景。與內地積極推進改革、勇於直面問題並迅速糾錯的態度相比,香港在改革進程中的拖遝與無力顯得尤為突出。
香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諸多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如住房問題、貧富差距擴大、產業結構單一等。這些矛盾日益凸顯,不僅嚴重制約著香港的進一步發展,並作為最深層次的驅動,釀成了史無前例的嚴重騷亂。在中央督促下,香港01這些年也不斷發出倡議,特區政府終於意識到了改革的緊迫性,不斷喊出改革的口號,試圖尋求破局之道。
然而,改革的口號喊得很響,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在實質性的改革行動上卻安靜得可怕。迄今為止沒有看到任何具該個性的事務推進,有人還在私下不斷抱怨,不要總讓我們改革,要告訴我們改什麼?真是悲哀。社會資源就在無休止的爭論和拖延被消耗,寶貴的發展機遇也在一次次的蹉跎中錯失,眼見香港和新加坡的差距越來越大。
改革不能停留在口號上,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內地,也適用於香港。香港曾經是內地改革學習的對象,但是如今,香港更需要的是從內地的改革經驗中汲取力量,摒棄因循守舊的思維定式,以更加果斷的行動和務實舉措推動各項改革落地。只有這樣,才能打破現有困境,解決深層次矛盾,才能讓香港找回曾經的自己,滿足港人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