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佳|香港改革的挑戰和道路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決定》,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撰文,指出香港須承認目前和在可預見的將來在經濟和民生上面對嚴峻的挑戰,同時虛心相信不斷改革創新才是出路;過去不少香港人那種「優越感」已經不合時宜,應該盡快以謙卑之心取代,虛心學習內地和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

《香港01》獲授權轉載全文: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義,是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會見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一行時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對於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香港來說,同樣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入理解和領會三中全會精神,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加快推進香港由治及興。」

近日來,香港社會出現了大量響應三中全會精神和夏寶龍主任對香港提出指導意見的聲音。這些聲音均認同香港應該改革求變來應對香港面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而需要推動和實行改革的主體不單是香港特區政府,也包括香港社會各界。在這些聲音的背後是對香港當前形勢和未來發展的焦慮和不安,但同時也帶有對香港特區政府的鼓勵、訴求和期許。

畢竟,在中央的撥亂反正後,香港得到了回歸以來難得的政治穩定、管治暢順、行政立法關係和諧,和良好的中央與特區關係,讓香港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社會氛圍去認真徹底處理那些長期累積和不斷疊加的發展、經濟和民生痼疾。在新的政治格局和中央的鼎力支持和指導下,中央和香港居民理所當然地期望香港特區政府能夠奮發有為,通過積極、進取、創新和大膽的施政為香港的發展開創新局面,同時彰顯「愛國者治港」的優越性。今天,特區政府再也不能把管治失效和發展遲緩歸咎於反中亂港分子的干擾和破壞。可是,環球經濟低迷、內地經濟增長放緩、逆全球化、美西方保護主義和排外主義肆虐、美西方不斷打壓香港、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惡化、經濟情況欠佳導致利益爭奪更趨激烈等因素,卻讓香港所面對的挑戰更為複雜和棘手。

守正創新應對結構性問題

毫無疑問,特區政府如何回應中央和香港社會各界對它的期望和要求是特區政府當前面臨的最大考驗。然而,據我所知,社會上有些人對「改革」一詞卻懷有牴觸情緒,甚至產生恐懼。他們覺得對特區政府提出「改革」的呼聲是一種對特區政府工作表現的不滿。一些人相信香港目前面對的困難只是短暫現象,如果「藥石亂投」,情況將會更糟。部分人擔心「改革」意味着香港的制度和政策要作出翻天覆地的改變,甚至會讓香港的資本主義體制變質。部分人又以為要求「改革」是要徹底改變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上的角色,從而讓香港走向「社會主義化」。更關鍵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應該如何「改革」、擔心「改革」的後果和對自己能夠成為成功的「改革者」缺乏信心和經驗。

在我看來,香港正面對着大量形成已久並愈趨嚴重的發展、經濟和民生問題,包括經濟增長放緩、產業根基狹隘、傳統產業競爭力下降、新興產業仍在起步階段、稅基狹窄、人口老化、人才供應不足、土地房屋短缺、醫療服務不勝負荷、貧窮和貧富懸殊問題嚴峻、營商環境亟待提升、年輕人上流機會難以滿足需求等。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的確兢兢業業地針對那些問題做了不少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由於那些問題屬於日積月累的結構性的問題,不是一時三刻便可以解決,這便要求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認真和持之以恆地以改革和創新妥善應對,此中特區政府的強大、果斷和睿智領導至為關鍵。

最近以來,香港和內地不少有心人紛紛提出香港應該如何改革的意見和建議,觸及面頗為廣泛,涵蓋了政府的治理體系、公務員制度、法律法規、強化傳統產業、培育新產業、擴大專業服務的類型、加強香港與內地合作、開拓香港的國際經濟空間、公共房屋政策、土地政策、財政和稅務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民生福利等範疇。重要的是,沒有人建議香港在制度和政策上「推倒重來」。他們理解的改革是在「一國兩制」下原來的基礎上推進制度、政策和規則的改變。

所謂改革是指對現有制度和政策作大膽改進、進步、改良、創新和改善,從而貫徹「守正創新」的原則。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說的比較到位。他認為:「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香港需要的不是顛覆性的劇烈變革,而是基於現有優勢與基礎的改良型改革,以穩健的步伐邁向新的發展階段。」他進而指出:「改良型改革則更加注重在現有框架內進行優化、調整和創新,以最少的成本實現最大的效益。對於香港而言,這一路徑選擇尤為關鍵。」

然而,就算是實施「改良型改革」,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都難免要實現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首先,兩者都需要具備強烈的憂患感和使命感,承認目前和在可預見的將來香港在經濟和民生上面對嚴峻的挑戰,同時虛心相信不斷改革創新才是出路,而政府與社會各界之間的忠誠合作必不可少。過去不少香港人那種「優越感」已經不合時宜,應該盡快以謙卑之心取代,虛心學習內地和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

第二,改革創新不能以零散和缺乏協調的政策和措施來推動。特區政府需要對改革創新工作進行頂層設計、全盤謀劃、系統集成和統籌協調,確保政府各部門有效協同、相互助力、積極奮發地完成責任和任務,同時讓有限資源用得其所。特區政府也必須對改革創新工作的成效不斷進行評估、調整和改進,並對相關官員和公務員訂立明確的分工和責任,並以此進行獎勵和懲處。

第三,由於財政拮据、資源有限、人才不足和經驗不多,特區政府需要小心細緻地通過嚴謹研究和反覆論證釐定改革創新項目的優先次序和緩急輕重,並制定和推行一系列能夠相互配合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在過程中與香港、內地和海外的專家和有識之士緊密商量探討。當前急務肯定是加快推動香港的經濟增長、產業多元化、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間的協同發展。

所謂「發展是硬道理」不僅對內地,對香港也十分適用。畢竟,只有在快速發展下香港的社會民生的深層次矛盾才有必需的資源來應對。此中,如何強化目前在香港仍居主導地位的傳統產業特別是金融、貿易、航運和專業服務應該是發展策略中的重中之重,而改革創新的目的是要加強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它們在內地和海外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拓寬它們的產品類型、素質和科技內涵。當然,新興產業包括創科產業、創意產業、綠色產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等都應該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不過相對於傳統產業這些新興產業在可預見的將來對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都難以媲美傳統產業。

為了推進發展,特區政府的財政、金融、科技、人才、貿易、工業、環保、勞工、公職人員招聘、教育、土地、房屋等政策都必須朝着共同的政策目標相互緊密配合。從內地和海外招攬大量人才加入政府和企業更非常必要。

第四,既然改革創新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和任務,在考慮到畢竟從比較角度看特區政府仍然是職能和資源「較少」的政府,在從事重大的改革創新工作時,特區政府必須與不同的社會界別、產業、行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爭取它們對特區政府的發展策略和重大改革創新政策的支持和配合,希望產生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的高素質協作,讓香港的發展能夠提速進行。

為此,一些原有的聯繫政府與產業、行業、企業和專業機制的職能需要擴大、強化和進一步制度化。按照發展政策的需要,也可以設立一些新的機制。

同心協力破除「利益藩籬」

第五,為數眾多的法定機構、諮詢組織和民間機構應該更有機地整合到特區政府的發展策略和改革創新的政策之內,從而促進政府與政府以外的機構和團體之間的協同效應,為香港的改革和發展注入更大和更持久的動力。

第六,特區政府的改革創新能否取得成效,與香港能否加快和更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密切關係。在這個至關緊要的過程中,中央的支持和指導非常必要。具體來說,更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更大力推進香港與深圳的合作,特別在創科領域是必然和不容抗拒的選擇。

最後,在制定改革創新和策略和選定相關的重大政策後,特區政府需要連同各界精英在香港市民中廣泛宣傳和推廣,爭取他們的認同和支持,並期望藉此在社會上燃點希望、振奮人心和鼓動幹勁。在政府與群眾同心協力下,所謂阻撓改革創新的「利益藩籬」也就可以較容易被破除。

作者劉兆佳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