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前塵.上】本地攝影家梁家泰拍建築群原貌:不可抹走的歷史

撰文:徐尉晉
出版:更新:

俗稱「大館」的前中區警署建築群保育項目,將於5月29日(下周二)重新開幕,對公眾免費開放。原來,香港著名攝影家梁家泰,曾於建築群中域多利監獄旁邊居住近20年,每天可從家裏看見操場上的動靜,多年前已經對建築群產生興趣。
2006年,這個由建築群由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組成的「執法鐵三角」正式停止運作後,泰叔成功取得了古物古跡辦事處批准,進入大館花了5個星期拍攝。事後數年,他分別訪問了多位曾在大館工作和生活的人,除了警務人員和懲教職員,也有當年在裏面坐牢的囚犯。
最近,他推出了《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攝影集,收錄了近90張黑白大底菲林照片及訪問文字,讓讀者了解當中建築物和人的故事。他說:「這座建築物(的意義)不只是歷史古蹟,裏面的人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為何是歷史古蹟?因為它有歷史價值,而歷史價值是人造出來的。」
攝影:©梁家泰(作品由受訪者提供)
攝影(訪問部分)、撰文:徐尉晉

(徐尉晉攝)

按此觀看【圖輯】黑白攝影集保存大館修葺前原貌 泰叔追求無事發生的瞬間

從每天對街張望,到申成進內拍攝

鮮豔的花紋襯衫,配上奪目的黃框眼鏡,面前是從事攝影40餘年,人稱「泰叔」的香港攝影家梁家泰。原來泰叔曾居於域多利監獄旁邊的贊善里多年,「舊時我住在十幾樓,從住處望下去,可以看到整個監獄。我每天看到囚犯在操場上行走,當時已很有興趣了解這個建築群。」

贊善里是一條斜斜的街道,旁邊一面就是監獄的舊牆,「一個晚上,我聽到警報聲大作,原來有囚犯嘗試翻牆越獄。不過,他在落地時摔傷了腿,不一會又被人拉了進去。」泰叔手指石牆,回憶微笑道。

2006年,當整個建築群的人都撤出後,他主動聯絡古物古跡辦事處,希望進去拍攝。古蹟辦答應了他的要求,從11月至12月期間一連5個星期,讓他在一位職員陪同下,每天朝九晚五進內拍攝,「朝九晚五,因為是那位職員的工作時間。」泰叔笑說。

©梁家泰(作品由受訪者提供)

全以自然光拍攝,「照片都是等出來的」

人撤出建築物後,空空的樓房再沒有電力供應,由於室內沒有燈光,梁家泰只好依靠現場自然光來拍攝。「有些地方十分昏暗,拍起來也遇到一些技術問題。」泰叔說,建築群附近被許多高樓大廈圍住,光線時會被遮擋,「但這亦有一個好處,許多時香港的大廈外牆都是玻璃幕牆,可以把光反射過來。」

「不過,有些光線,只會停留幾分鐘,一轉眼便會消失。」他惟有四周觀察,默默記住太陽照射的方位,「真的,我紀錄低幾點鐘,太陽會照到哪邊,便到那兒拍攝。」泰叔說,幸好那年11月和12月天氣尚算不錯,陽光很穩定。令他最印象深刻的,是一道營房大樓的光線,「真的很奇怪,每天下午4時多,上環海皮招商局大廈,會把陽光反射照來,位置剛剛好,照進警署的營房大樓。」

使用大底相機難以邊走邊拍,每一張照片,梁家泰也需預先放好腳架,將頭埋在遮光布中,將構圖和對焦都弄好,再等待適當光線來臨時抓緊機會拍攝。「有一張照片,我在室內拍攝,一早去到準備好,慢慢等待光線從側面窗戶照進來,溜入一道光線。我心想『哦,對了』便按下快門,我只有機會拍攝一張。」

「照片都是這樣等出來的。」泰叔如此形容他的創作過程。

©梁家泰(作品由受訪者提供)

思考房間的意義

既然大片幅菲林機充滿限制和挑戰,為甚麼不用數碼機就好了?泰叔答,「拍攝建築物,要慢慢觀察和拍攝,不是一般135相機那樣,咔嚓咔嚓不斷拍攝,就可以營造到那種氣氛。」他進一步說:「因為它是一個歷史建築,我要有時間,慢慢思考清楚,自己想做到甚麼。」使用大底機,讓他有更多時間,細心觀察陽光的變化,思考每間房間背後的意義。

他舉例說,「例如那是一間槍房,或者這是警員每天回來換軍裝,把自己隨身物品放好的地方;甚至在六七暴動期間,警員需要返夜班時,臨時睡覺的地方。」另外,泰叔稱,今次決定拍攝黑白,因為較有歷史性,較切合這個拍攝計劃想表達的感覺。

樓房充滿「有人氣」的故事

一直拍攝下來,泰叔發現,許多空間原來背後也充滿意義,「譬如在域多利監獄中,有些告示牌採用中、英、越三國語文,因為那時候羈留了許多越南難民。起初這裏入住的都是罪犯,但後來有了赤柱和芝麻灣等各處的監獄,這裏就變成羈留來自越南、大陸、南亞的II(非法入境者)的地方。」

「許多留下來的痕跡,都很有趣。」他娓娓道來:「有個房間牆上掛了有兩幅畫,一幅是米奇老鼠,一幅是唐老鴨,那是給小朋友玩的。原來當年非法入境者,有些懷孕的,可以在這裏把孩子生下來。只是小孩出生後,不可以外出。」

梁家泰愈看愈覺得有趣,「我覺得很有『人情味』,很有『人氣』。而且我十分幸運,有些照片拍攝的地方,現在已不再復見。」他表示,「例如,大家都知道,中區警署有一幢樓宇的一角掉了下來。」(編按:2016年5月底,舊中區警區已婚警察宿舍,部分倒墟事故)

泰叔感歎:「這些沒有辦法,人算不如天算,其實大家一直都說那是危樓,古蹟辦本來也不讓我上去,但最後我也有偷偷上去拍照。」走上樓房時,老舊木樓梯發出嘎嘎聲響的情景,他仍歷歷在目。

「我認為,這座建築物(的意義)不只是歷史古蹟,裏面的人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為何是歷史古蹟?因為它有歷史價值,而歷史價值是人造的。所以我一定要揀一些有人在裏面,讓人有感覺,知道舊時在這裏工作,在這裏坐牢是怎樣。這些故事都很能觸動到我。」

按此觀看【圖輯】黑白攝影集保存大館修葺前原貌 泰叔追求無事發生的瞬間

照片不足以表達建築群故事

泰叔提及的宿舍,後來又改成其他用途,「這裏每間樓房的用途都轉變過許多次,一開始的時候,那是洋人督察的宿舍,後來又變了女警宿舍。」他頓了一頓,又說:「不單止樓房的用途有所不同,整個空間的人事也變得不一樣了。之後,我發現只是拍攝照片並不足夠,我還要看看背後的故事。」

「那就慘了!」回想12年前的決定,梁家泰苦笑說。接下來的兩三年,他與十多位曾在這裏工作、生活、甚至坐牢的朋友進行訪問。泰叔指,幸好許多人也願意協助他,無論是警察、懲教司署等,都非常落力幫助介紹曾經在裏面生活和工作的人予他認識。

雖然,中央裁判司署早已搬去,再難找到曾在那裏工作的法官,就算找到,「如今都不知道幾多歲。」梁家泰找到的,大部分是已退休的警員和懲教署職員。他挑選了一批照片沖曬出來,把照片拿給他們看,並問對方:「看到相片有甚麼感覺?有沒有甚麼可以告訴我?」那樣,他收集到許多精彩的故事,當中不少令他意想不到的。

想知道泰叔從訪問中得到甚麼故事?按此觀看下一篇:

【大館前塵.下】中區警署多鬼故 攝影家泰叔訪尋建築群中人和事

(徐尉晉攝)

攝影師簡介

梁家泰,生於香港,從事攝影超過40年。他在美國工程系畢業,再到英國任職工程師,後來毅然到法國當攝影助手3年,而立之年返回香港開設攝影工作室。他自1970年代起,大量從事商業及個人創作,其作品曾刊登在《國家地理雜誌》、《GEO》、《Stern》等國際刊物,亦曾為多個本地及國際機構拍攝,他曾出任香港攝影師公會、香港國際攝影節的創會會員及主席。

梁曾獲多個本地及國際攝影獎項,包括香港演藝人協會「年度藝術家獎(攝影)」,1994年紐約哈立卻平媒體獎「最佳新聞攝影獎」(Harry Chapin Media Awards),梁的作品曾在香港、歐洲、美國及東南亞多地展出。去年舉行了「浮瓶.浪跡」及「七十.四十.梁家泰攝影時刻」藝術展。

(徐尉晉攝)

《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攝影集

梁家泰最近推出《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攝影集(牛津大學出版社),內有近90張黑白菲林攝影作品,泰叔於2006年11月至12月期間,獲得古物古蹟辦事處批准進內拍攝,也收錄了多位曾在建築群中工作和生活人士的訪問。對攝影及大館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