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外出用膳選擇少 推動健康食肆應更有決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衞生署公布《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以推廣健康生活。香港人口日漸老化,相應亦產生更多健康問題。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大部分皆源於不良生活習慣,故此改變港人的生活習慣是減輕健康問題的治本方法,長遠而言也可減輕本港的醫療負擔。飲食是促進健康生活的重要一環,然而不少打工仔在日間難有健康的飲食選擇,即使有相關健康意識,實際上往往難以達到健康飲食的要求。故此,政府在擬定改善措施時,應積極研究如何令一般打工仔更容易覓得價格便宜的健康飲食。

消委會為十款碟頭飯作測試,發現當中逾半鈉含量超標。(李慧妍攝)

根據衞生處的調查,15歲以上人士,有90%食用少於世衞建議的5份蔬果。不過,港人飲食習慣不良並非全然出於意識問題,而是根本沒有選擇。外地不少例子說明,由於健康食品價格一般較高,貧窮人口為了節省飲食開支,往往傾向選擇不健康但卻較便宜和易產生飽足感的食物(例如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當代,貧窮人士並不再像歷史劇集中的貧民般瘦骨嶙峋,有不少卻是受制於飲食選擇而變得肥胖。

事實上,蔬菜與水果價格不低,粗略估計每天5份蔬果的價錢可達30元,一個月便得花上近千元,對於收入不高的基層市民而言可謂非常沉重的負擔。衞生署的調查就顯示,住戶收入在一萬元以下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遠比其他人高,而肥胖率亦相對較高。

參考文章:貧者愈肥 皆因健康食品昂貴 政府須保障市民「食權」

+3

在《邁向2025》計劃中,當局提及到「實施補貼以增加蔬果的攝入量」,表示了政府亦意識到基層在選擇健康飲食上的困難。昨日(7日),衞生署顧問醫生程卓端出席電台節目回應市民時,更具體提及可以考慮推行「水果券」、「蔬菜券」等措施以補貼市民。這些措施的確有一定幫助,然而大部分打工仔不時要在外用膳,單是補助市民購買健康食品並不足夠,政府應該更進一步改善現時食肆提供健康餐單的比例,才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到健康飲食。

就以蔬果為例,政府推廣健康飲食要做到「3+2」(每日3份蔬菜,2份水果),然而對於每日在外工作的勞動人口而言要做到並不容易。要達到「3+2」的目標,一日三餐中平均每餐也得食用一份蔬菜,其中兩餐得食用一份水果。但香港人生活忙碌,大部分人根本沒有時間準備早餐或自攜午餐,大部分打工仔在工作日一般也有一至兩餐得在外用餐。事實上,經常有調查指港人經常外出用膳,例如2016年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所作的「香港人外出用膳習慣與健康」調查就發現港人每周平均有4.2天出外用膳。

由於午飯時間有限,打工仔一般只能選擇各類快餐。2017年Mastercard的市場調查便指香港人81%外出用膳地方為快餐店。現時提供足夠蔬果、健康餐單的食肆並不多,故此外出用膳欠缺食用蔬果的機會,要達到「3+2」的目標只能將所有分量壓縮在一餐之內。平情而論,對於打工仔而言,要享用健康飲食幾近不可能。

+7

要有效地改善港人飲食健康問題,政府在推動健康飲食時不單要鼓勵市民,亦要鼓勵食肆提供健康餐單,讓眾多勞動人口出外用膳時能輕易、以合理價錢享用健康飲食。政府雖然已推動「有『營』食肆」計劃以鼓勵健康飲食十餘年,但具體成效亦很有限。現時的有「營」食肆除了公立醫院的餐廳外,大部分都是大型連鎖餐廳、酒樓,消費一般較高,亦非一般打工仔平日會光顧的地方。參與「有『營』食肆」的餐廳除了可建立健康形象和得到衞生署在技術上(如營養學、烹調技巧等)的少量幫助外,並沒有得到實際的援助(如補貼),是故計劃對眾多小型食肆而言欠缺吸引力。現實是,雖然有「營」食肆看似琳瑯滿目,但打工仔平日用膳根本沒有太多選擇。如果要推動健康食肆,政府須考慮以更有效的方式,如補貼等,鼓勵食肆推出健康餐單,甚至可以研究是否能立法強制食肆提供的食品中,至少須包括合乎健康標準的選項。

碟頭飯通常多肉少菜,多汁高鈉。(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