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手機恐懼症】沉迷FB、IG比酒癮更難戒 病徵:玩到透支也繼續

撰文:余婉蘭
出版:更新:

一人一手機,上癮變得太容易而不自覺,臨床心理學家及藝術治療師黃曉紅博士指,她見過生活苦悶的家庭主婦上癮,小朋友要同手機爭阿媽;生活緊張壓力大的公司中高層也上癮,每幾分鐘掃一次手機所有的通訊apps。12歲到60歲,幾多歲什麼背景也可能上癮。令他們上癮是網絡遊戲、社交網媒如Facebook、Whatsapp,各類Apps甚至網購。

美國心理治療師Nathan Driskell提出,對Facebook、Snapchat或Instragram上癮,比毒品或酒精上癮更難醫治,因為人人都玩,不覺得罪惡感。

「以前成癮多是物質方面成癮,如海洛英、酒精。科技的行為成癮近十幾二十年開始多,人慢慢沉迷虛擬世界,上網玩FB或交友apps令我們放鬆,它本來提供方便與娛樂,暫時忘記煩惱,誰知把一切注意力投入去,結果變成了我們監房,把人困死。」黃博士指Cell Phone(手機)的「Cell」有人曾比喻是監倉。

圖解人與網絡的扭曲關係 你中幾樣? 我們都被手機控制了!

PokemonGo熱潮,又是一輪上癮潮。(iStock)

為什麼社交媒體令人上癮像吸毒?

香港研究協會曾在幾年出過一份調查,五成受訪人士有「無手機恐懼症」,三成半人不能一日無手機在身,為數不少的人連上厠所也要用手機,睡覺也仍機不離身,放在枕頭邊才安心。

「Steve Jobs嚴格禁止他的子女使用ipad,就好似賣毒品的主腦不會吸毒,科技人知道它比毒品更誇張的癮,科技網路精密,我們沒有辦法抗拒,它也像社會大潮流,跟不上就感覺落後。」黃博士特別提到,為何社交網絡令人上癮:「現實中你只一隻貓,在FB或IG你像一隻獅子,放上自我感覺良好的文字和照片,就好多人like,滿足虛榮心,也是身份象徵,多like代表你受歡迎。這也導致成癮的因素,給你甜頭又吊你癮,再食時爽快感更大,令你不斷沉迷,大腦釋放大量多巴胺。」

上癮與人的自尊心和自我認同感有好大關係,另一方面也因為焦慮令成癮更容易出現,「Wellbeing好一點,少一點在社交媒體流連,減少成癮的可能。」然而黃博士治療過不少個案都是工作壓力大、焦慮大而生活苦悶的打工仔。

手握電話多過我們拖著對方的手。(iStock)

「有個中層女主管由放工直到睡前停不了檢查訊息,非自主而不受控,隔幾分鐘又望一次,連丈夫也沾染到她緊張情緒。後來知道,原來老闆希望她一收到訊息就要回覆,慢慢由壓力變成一種習慣,不看就焦慮,由焦慮導致行為成癮,像強迫症。也有網購成癮的女人,因為生活苦悶,一放工就上淘寶購物,每日一定要買,成屋堆滿未剪牌的衫,網購太方便令問題嚴重。」

「癮」是指不斷有更多新的刺激和誘惑放在你的面前,咫尺之間,你伸手就拿到,鼓勵你一路追,沉迷到最後一分鐘也奉獻出來。

「如果你花了大量時間在手機,仍有點覺察和自制,用時間做玩手機以外的事,未至於被手機吸走,未算是成癮者。但你停不下手,玩到眼朦,忘記自己好累,眼睏,繼續玩,這已經算好危險的成癮癥兆,沒有定力拉自己回去,玩到透支也繼續。」黃博士建議未上癮的人士,多點出外,去郊外、大自然最好,離開四幅牆,百無聊賴自然忍不住用手機,多和真實世界接觸,減少對虛擬世界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