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lywood看政治】電影業與克什米爾紛爭 見證印巴對立關係
去年9月,印度電影製作聯會宣布禁止巴基斯坦籍演員、歌手和技術人員在寶萊塢 (Bollywood) 工作,巴國亦予以反擊,宣布在戲院禁播印度電影。這次雙方的封殺行動,不僅源於一場發生在克什米爾的軍事衝突,還有該地區近70載的主權爭議。克什米爾也是中國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雷區」,印巴關係惡劣也為計劃增添陰霾。
這場電影封殺風波除反映兩國緊張的對立關係外,也揭示了雙方在電影業實力的分野。2015 年,巴基斯坦合共製作了48 部電影,印度則是它的38倍,差距甚大。而Bollywood電影在全球90個國家上映,巴基斯坦電影則幾乎沒有國際市場。經過兩個多月的封殺後,最終在去年12 月中巴基斯坦迫不得已宣布停止禁放印度電影的決定,禁令僅維持兩個多月便告吹。
印巴互相封殺電影業的行動,最早可以追溯至1965 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後,巴基斯坦首次宣布封殺Bollywood電影,令到原本最多可以在巴國連續放映八星期的Bollywood電影絕迹。「這(封殺行動)某程度上象徵了巴基斯坦電影的沒落,抹殺了巴基斯坦電影本來的原創性和獨立思考。」巴基斯坦最大型且歷史悠久的電影發行商和製作公司主席Satish Anand如此形容。
封殺行動令巴國電影不需再與Bollywood電影競爭,電影人於是便索性開始抄襲了事。這結果就是巴基斯坦的烏都語電影市場於1980 年代開始步向衰亡,大多數的中產家庭不再到戲院觀看粗製濫造的巴國電影,改為留在家中觀看盜版Bollywood錄影帶,令國家電影業日漸萎縮,一步步地沉淪。直至2007年,一套講述「9.11」恐襲對巴國穆斯林影響的低成本電影《Khuda Kay Liye》(譯:《奉真主之名》)不但在全球贏得口碑,更賺到了可觀的票房收入。這套電影的成功讓大眾看到了巴國電影的復蘇希望。
‧ 軍方撐巴國電影業 兵哥當臨記
這波復蘇還要歸功於巴基斯坦軍方,因軍方提供了大量支持,包括容許電影人員進入訓練基地等軍事禁區拍攝、提供軍事裝備如直升機、槍械炸彈等。此外,他們還會投資合心意的電影,譬如是內容有關塑造軍方的光明偉大形象的一類作品。軍方還會為電影提供其中一項重要的元素—臨時演員,在需要時安排軍人協助拍攝。
雖然巴基斯坦電影業看到了一線曙光,但這波復蘇同時也蒙蔽了當地政府和軍事機構,令他們錯判形勢,以為國內電影有力填補封殺Bollywood 的市場空缺。回看當前,巴國戲院停播Bollywood電影,無疑是令吸引力大減,促使戲院老闆決定出售物業套現。禍不單行的是,很多原本有意出錢開拍新片的私人投資者也因而卻步。巴國製片人Khawar Azhar直指:「巴國無法製作足夠的好電影來滿足市場,但同時間我們需要更多的影院去令巴國電影發展起來。現時巴國電影數目不多,唯一可以吸引投資者興趣的就是容許輸入印度電影。」
延伸閱讀:【Bollywood看經濟】看準中東非洲市場 印度複製影業神話
‧ 克什米爾七十載動盪未平
居於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 (Gujarat) 的Bollywood粉絲Pradeep Soni向《香港01》記者表示,雖然巴方已停止封殺行動,惟印度電影業封殺巴國的情況依舊,他直言:「除非巴基斯坦人停止對我們邊境地區的村莊炮轟開火,殺害士兵和無辜的平民百姓。」他解釋,封殺行動由始至終並沒有法律約束,只是大多數印度導演不願意冒險,怕影響到自己的電影,才沒有聘請巴基斯坦人。而且,巴基斯坦人一直很少在電影中擔任主要角色,故影響本來就不大。由此可見,巴國電影業有賴印方支持,但Bollywood卻不需要巴基斯坦。
這場封殺戰的導火線也是一如以往地由克什米爾燃起。2016 年9 月18 日,18 名印度士兵在克什米爾軍事基地內遭武裝份子殺害,由於事發地點接近巴基斯坦控制區,印度指摘事件為巴方策劃,令局勢緊張起來。原本,自印度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2014年中上任後,積極尋求與巴方改善關係,務求緩和兩國關係。2015 年底,他曾在外訪回國途中忽然造訪巴國,為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Nawaz Sharif)慶祝生日,可惜短短一個月後,即2016年1月,鄰近克什米爾的印度帕坦科特(Pathankot)一個空軍基地遇襲。自此,莫迪對巴國態度轉而強硬。
克什米爾位於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之間的交界處,以穆斯林人口為主。當地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包括印度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控制的自由克什米爾和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三個地區的人口構成相當複雜,多個不同宗教的信徒定居當地,語言各不相同。查謨—克什米爾居住的是操旁遮普語的印度教徒與少部分穆斯林、自由克什米爾的穆斯林也操同樣的語言,而阿克賽欽居住的則是信奉藏傳佛教、說藏語分支的拉達克人(Ladakhi)。
自1947 年印巴兩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之後,雙方便想方設法搶奪克什米爾,至今爆發過兩次全面戰爭,小規模衝突更是不勝枚舉。由於印巴兩國均擁有核武,故此克什米爾向來被視為全球最危險的領土爭端之一。除了去年9月爆發的衝突之外,2016年7月其實還發生了另一場克什米爾人的大規模抗議和騷亂,當時反印度的武裝組織「真主穆斯林游擊隊」(Hizbul Mujahideen,簡稱HM)的領袖Burhan Wani被政府軍警擊斃,當地一度實施宵禁,結果爆發了多次街頭衝突,造成數百人傷亡。
‧ 「一帶一路」 是福是禍?
今年5月中,「一帶一路」高峰會於北京舉行,29國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領導人,以及130國的代表出席,不過印度卻選擇缺席,主要是不滿中國把與巴基斯坦合作的「中巴經濟走廊」方案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巴又在峰會上簽訂在克什米爾地區興建水壩,引起印度強烈不滿,印度外交部發言人Gopal Baglay痛斥,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接受一套被忽略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計劃。
印度和巴基斯坦同為中國毗鄰,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國家。對中國而言,與印巴雙方保持良好而穩定的和平發展關係最為有利,而且若想要有效推行倡議,南亞地區實屬其中一個重要的地緣板塊,是「中巴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途經地。其中,中巴經濟走廊更被視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項目,為保證該走廊的順利實施,中巴雙方都得付上巨大努力和資金,包括中國高達400多億美元的投資總額,涵蓋能源、基建、產業園區等多個大型項目,巴方亦需投入大量人力資源確保走廊安全。
印度在這一走廊上不斷與中國交涉,甚至提出抗議,構成困難和阻力。而且這牽扯到一個老問題,中印自1962 年邊境戰爭遺留下來的爭議,至今彼此間敵意仍未全消,令克什米爾問題顯得棘手。中國與巴基斯坦長期的友好關係,加上中國一直視印度為西藏流亡政府的所在地,都使問題變得更複雜。
如果印巴雙方能夠採納中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思維,或能推動克什米爾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甚至能因而加深雙方的了解,建立互信,為日後真正解決克什米爾主權爭議提供契機。事實上,莫迪在前年訪華前夕亦主動放棄接見達賴喇嘛,避免招惹中國不滿,此舉令他獲外界盛讚具外交智慧,之後他在訪華期間亦人氣甚高,足以證明這位向來以務實見稱印度總理,會在經濟與政治上權衡輕重。在缺席「一帶一路」峰會過後,不排除莫迪未來與中方還有協商餘地。
上周,哈薩克阿斯塔納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露出了一線曙光,印巴兩國經過多年努力後,終於正式成為成員國。可見兩個處於敵對關係的國家在國際性事務上其實存在着合作空間。上海社科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主任潘光也亦這樣評價:「在同一個組織裏,雙方可以慢慢磨合。」
(節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爭議不斷的克什米爾地區,緣何成為印巴兩國從電影到外交對立的導火線?欲知更多詳情,請留意刊載於6月12日出版第6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