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加價.拆局|虧蝕申加價仍須行會審批 票價機制與港鐵大不同
五間專營巴士營辦商去年向政府申請加價,加幅飽受爭議被批「開天殺價」、「獅子開大口」,政府表示會審慎評估,倘加幅過高會建議調低甚至拒絕申請。
事實上,香港運輸政策素以公共交通為主,並以鐵路為骨幹,後者不時被形容為「保鐵政策」。現時香港每日平均有過千萬人次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出入,票價無疑與民生息息相關。然而,若交通營辦商連連虧損,同樣影響經營質素,以巴士公司為例,必定影響增加班次的可行性。
現時各項公共交通工具除了港鐵有大額盈利,其餘大部份營辦商如專營巴士、渡輪、電車、小巴等,不時叫苦連天表明承受虧損,然而在現行票價機制下,年賺百億元的港鐵,只要經濟數據好便可每年自動加價,毋須額外審批;但其餘營辦商即使多年虧蝕,反而每次申請加價都須經過重重關卡,雖然政府有必要考慮市民承受能力,但如何兼顧營辦商的生存空間,成為一大難題。
五間專營巴士公司申請加價
按過往的立法會文件、調查報告,本港每日約九成出行人次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若按去年12月的運輸署數據,日均達1,080萬客次。早於1999年的「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香港便確立了「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政策;同樣以去年12月數據,港鐵車務(連同輕鐵及巴士),佔公共交通客量近四成半。
各交通工具加價審批程序不同 港鐵毋須審批自動加
現時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加價程序各有不同,部份需要行政會議審批,以渡輪為例,專營渡輪(即天星小輪的兩條航線)每次加價需行會審批;持牌渡輪(如新渡輪、富裕小輪)的票價,則由運輸署按條例審批。的士、專營巴士、電車服務調整票價同樣需經行會審批;綠色專線小巴則只需運輸署審議。
至於港鐵的票價,由1979年地鐵公司成立起,便一直「票價自主」,毋須行會審批,當年不時受到詬病;直至2007年兩鐵合併,方案的其中一項條件是引入「可加可減機制」,要求新成立的港鐵公司放棄票價自主權,按照機制每年調整票價,只要票價方程式錄得的加減幅度超過1.5%,便會自動調整票價。
可加可減機制方程式:
0.5 x 去年12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 0.5 x 去年第四季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 生產力因素(0)— 額外扣減(0.6%)= 票價調整幅度
不過在港鐵採用可加可減方程式之前,2002年政府其實已研究設立可加可減機制,聚焦專營巴士及鐵路。機制由時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提出,她曾表示機制可更客觀地反映當時的經濟情況,並提高透明度。但專營巴士實施的方式與港鐵有異,前者的方程式只是參考因素之一,政府還會考慮市民負擔能力、營辦商的服務質素,最終仍要由行會拍板。
過去10年,港鐵除了於2020年受疫情影響而虧蝕,其餘幾乎每年都年賺百億元;同時,受惠於可加可減機制,除了於疫情期間凍價及首度減價,其餘7年中,有6年都自動加價,加幅最高達5.4%。
巴士蝕錢加價需審批 港鐵年賺百億元自動加價
反觀專營巴士,過去兩年除了九巴於疫下獲政府補貼下仍然獲利,其餘都面對虧蝕,然而卻未如港鐵般加價自如;即使獲批加價,加幅亦未必如預期,甚至如龍運般於2021年被拒絕加價。同樣地,承受嚴重虧蝕的天星小輪,亦在政府審批下,調低加價幅度。
誠然,疫情下全港經濟受重挫,市民承受不少壓力;但部份交通工具營辦商的虧蝕情況,早於疫情前已出現,例如城巴(專營權一)及新巴,於2017/18年便開始蝕錢。縱使加價未必是唯一解決方法,卻並非完全無理,關鍵在於如何兼顧市民負擔能力,以及營辦商財政情況。
新巴城巴過往的營運情況
有業界人士嘆,由於過往加價一直受到限制,令到個別巴士路線即使「頂閘」滿客,但仍然有虧蝕,以城巴10號線為例,載客率可達九成,原本成人索價4.2元,雖然加2元後加幅近五成,但按現時收費,隨時「開一班蝕一班」;部份E線加價後,亦只是「蝕少啲」。
港鐵靠物業 減票價仍賺百億元
巴士票價問題並非個別交通工具問題,更與其他公共交通,尤其港鐵息息相關。雖然港鐵年賺百億元,但其盈利很大程度來自地產物業項目,車務卻由2019年起虧損,2022年蝕47億元。受惠於「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港鐵於2021年破天荒減價,再加上疫情夾擊,車務大蝕42億元,卻仍可依靠地產項目收入,總利潤達約96億元。
然而,除了港鐵,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未能從地產發展牟利,卻要與港鐵競爭。港鐵減價後仍然盈利,但其他工具加價後,港鐵的優勢就更明顯,例如南區過往曾為城巴的「業務重鎮」,由2016年底需與南港島線競爭,然而如確實加價2元,以黃竹坑往銅鑼灣的72A線為例,票價便達7.5元,若以相同目的地比較,屆時港鐵成人八達通票價比城巴便宜0.5元。
巴士跟港鐵可加可減機制或年年加價
因應加價限制,近期專營巴士公司提出,採用貼近港鐵的可加可減機制,按數據自動調整票價。但此舉是否最佳方法?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在其著作談論可加可減機制時便提到:
時任政府方面,取消了票價自主權表面上似有所交代,可是換到的卻是完全『失控』的方程式直接驅動機制,失去酌情餘地,港鐵實際上更完全自主,依協議不能不加價,何其諷刺啊!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恒鑌亦表示,現時專營巴士加價仍有行會把關,但假如採用類似港鐵的方式,雖然經營會更穩健,但可能會年年加價,認為社會需要多加討論及考慮。
巴士加價問題並非單一運輸議題,涉及更多深層次的公共交通政策問題,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於3月17日討論是次加價,還看各部門、議員、營辦商是否有妙藥解救。
巴士公司加價幅度是多少?
各專營巴士公司去年向政府申請加價,據政府披露,九巴加幅達9.5%,城巴新巴劃一加兩元,部份路線申請加價50%,詳情按此。
新車費何時生效?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將審批加幅,當局指如果加幅過高,政府會建議調低加價幅度甚或拒絕申請,暫未有加價生效日期,詳情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