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60多年來首次減少 印度會受益?會有更多印度製造商品?

中國人口60多年來首次減少 印度會受益?會有更多印度製造商品?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超過六分之一,經歷過40多年驚人增長,從6.6億增至14億,但在這之後,中國人口增長幅度開始放緩,去年更是出現了60多年來的首次萎縮。這是1960年代初「大躍進」運動後遭遇大饑荒以來的首次人口下降。

中國國家統計局星期二(1月17日)公佈,2022年的人口數與2021年相比減少85萬人,達到14.1175億人。儘管政府想盡辦法鼓勵人們生育,但數據顯示,去年出生人口數從2021年的1062萬降至956萬,出生率則從7.52降至6.77,為至少195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同時,死亡人口數為1041萬人,比近年來的1000萬人左右略有上升。在官方去年12月初突然放棄動態清零政策後,中國的新冠相關死亡病例上個月開始激增。由於死亡高峰往往比感染高峰晚幾周,而感染還在全國蔓延,今年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新冠相關死亡病例。

2022年內地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資料圖片)

過去幾年,中國社會時不時提到關於老齡化、少子化的議題,可以說大眾心裡不斷累積起「人口焦慮」。然而,剛剛公佈的去年人口數據還是讓不少人感到出乎意料。有中國微博網民就說:「知道這一天總要到來,但沒想到這麼快來了,還是有些惆悵,一個新的週期來了。人口紅利最後一個機會要把握好。」也有網民認為,人口本來就不可能一直漲,何況現在要生養孩子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真的承受不起」。

中國股市也有所反應。與嬰兒用品或育兒相關的中國股票在上述消息傳出後馬上下滑,比如深耕新生兒臨床學科領域的寧波戴維醫療器械公司,一度暴跌11%。在香港上市的配方奶粉製造商中國飛鶴公司,股價也下跌超過3%。

路透社就此報道,從長遠來看,聯合國專家預計到2050年中國人口將減少1.09億,是先前2019年預測人口減少量的三倍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2019年初發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指出,中國人口會在10年後到達最高峰水平,即2029年,隨後出現負增長。中國《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也預測2020至2030年生育率穩定在1.8,人口在2031年才開始負增長。

在這些預測中,中國出現人口負增長的時間都大大晚於2022年。

那麼,如今提前出現人口負增長,對中國這個人口第一大國以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據彭博社報道,中國人口的下降速度明顯快於先前的預期,可能導致新建住宅等商品的需求下降,從而抑制經濟增長。由於人口下降,中國的經濟規模或將難以超越美國。早在去年10月,彭博社構建的模型就顯示,由於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的長期影響、生育率下降等多方因素,中國10年內或難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華爾街日報》引述長期研究中國人口問題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科學家易富賢分析說,人口萎縮意味著房地產需求減弱,而房地產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他認為,有人期待中國經濟能在「動態清零」政策結束後強勁復蘇,現在看來,這種預期可能過於樂觀了。

《紐約時報》也刊文指出,人口萎縮趨勢正在使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加速出現:總有一天,中國將沒有足夠的適齡勞動力來推動經濟高速增長,而這種增長曾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引擎。勞動力短缺還將導致稅收減少,讓本已承受巨大壓力的養老金體系更加捉襟見肘。

多家媒體過去幾年就不斷報道,在勞動力減少的推動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在上升。不少外企因此把利潤率低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勞動力豐富且成本相對低的國家,如越南、孟加拉和印度。

但在中國官員口中,無需因此感到悲觀。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星期二在記者會上說:「當前我國(中國)勞動力總體上還是供大於求的,並不是說人口總量減少,人口紅利就沒了。我們的勞動力素質還在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已經接近11年了,和我們整個產業相匹配,這就是一個好的勞動力供給狀況。」

康義也對人口負增長這一趨勢信心喊話,稱人口負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的結果,很多國家都在走這個路。

確實,在邁向富裕和發達的過程中,許多國家都面臨了人口出生率直線下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最為人知的例子包括日本、韓國等。

不過,日韓人口規模和中國相比,根本不是屬於同一個量級的,中國在這方面的真正「對手」,是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

印度人口還在增長,儘管速度在放緩中。(Getty)

與中國一樣,印度目前約有14億人口,但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人口還在增長,儘管速度在放緩中。聯合國去年7月發佈的預測顯示,印度將在今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有專家認為,這一結果可能對全球安全秩序產生影響。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司長威爾莫斯說:「我認為(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你有一定的權利。」他這一番話,相信與印度過去一直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有關。

印度是聯合國創始成員國之一,並堅稱得到常任理事國席位的要求是合理的。聯合國安理會有五個常任理事國,其中包括中國。

美國新聞網站Axios上星期五(13日)也刊文對此表示認同,並說印度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可能對印中兩國產生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影響,並可能最終影響貿易流動以及顛覆全球力量平衡。

文章還提到,在印度人口不斷增長,以及越來越多廠商因地緣政治離開中國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主導地位將不斷被削弱,而印度會因此受益。文章並引述易富賢說:「很多產能將轉移到印度……美國市場上將會有越來越多印度製造的商品。」

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蘋果公司已經開始在印度組裝最新款iPhone手機。在過去,大部分iPhone由富士康等台灣公司在中國大陸大型工廠組裝,這因此是個重大突破。

回到中國人口首次減少的課題,許多報道和專家都給出了分析和見解,當中的客觀原因包括一胎政策、育兒成本不停往上走,以及過去三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

因擔憂人口過多給社會經濟帶來沉重負擔,中國在197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1982年,「一胎化」的計劃生育政策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自此改變了中國民眾的生育觀念,一整個世代的中國人從幼兒園就開始接受「少生」的教育,為今天人口萎縮的問題埋下伏筆。

澳洲維多利亞大學研究員彭秀健(譯名,Xiujian Peng)就向法新社說,中國人「因幾十年的一胎政策,習慣了小家庭」。

不過,大約30年後,隨著出生人口數量和出生率持續下滑,中國「一胎化政策」逐步放寬,政府2011年先是在全國實施「雙獨二孩」(夫妻都是獨生子女可以生二胎);2013年再啟動「單獨二孩」(夫妻只要其中一人是獨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到2015年全面實施二孩政策;2021年,更將限制放寬到「三孩」。

中國政府也為夫妻和小家庭頒佈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激勵措施,包括現金補貼、減稅,甚至還有購房優惠等。比如在深圳,當地政府就提供生育津貼,並發放育兒津貼直至孩子滿三周歲。

但這些措施,並沒有改變許多年輕中國人根本不想要孩子的基本現實。對他們來說,撫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經濟卻不那麼穩定。有微博網民說:「我都快要養不起自己了,哪來錢養孩子?」也有網民批評:「養育成本和在好學區找房子的開銷不斷上升,但薪水卻一直保持在同水平」。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將職業發展置於組建家庭之上,遠離了老一輩人所宣揚的價值觀,比如生育後專心在家帶孩子。星期二官方發佈中國人口減少的數據後,微博熱搜馬上出現這兩個話題:「對於女性婚育選擇應少些指點江山」「有沒有後代真的很重要嗎」——這多少反映了,新一代女性不再將生育視為人生頭等大事。

一名微博網民就此說:「女人不想生孩子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自己,而在於社會和男人沒有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對於生育的婦女來說,這會導致她們的生活質量和精神生活嚴重下滑。」

另外,中國近三年嚴格的防疫「清零」政策,包括大規模檢測、隔離和封鎖,也導致一些家庭長期分離,並促使更多人拒絕生育。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星期二在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刊文說,中國人口負增長表明中國人口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這會為經濟社會系統帶來新挑戰,但也會提供相應的新人口機會。

「人口發展的不同階段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人口機會,必須高度重視人口機會的轉型,深入分析不同階段的人口特徵和人口機會,不要輕言人口紅利消失……人口數量負增長,將減少資源環境的人口總量壓力。」

作為多年的「人口第一大國」,中國正面臨一個歷史轉折點。這是新的現實,也是百年變局的挑戰,關鍵在於中國能否著力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