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忌諱|港人有幾愛錢?豬舌豬肝變脷膶 呢樣嘢改一字反敗為勝
遇不如意時,才會唉聲嘆氣,所以粵語人士忌諱送「鞋」,不想把逆境送給別人,使人唉聲度日。(本文節錄自《粵語忌諱現象的語言學研究》。)
文:王晉熙(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學校發展主任)
通泰行負責人,李豐年先生更指出從前香港的鞋店必定在農曆新年初七後方會啟市,可能與此忌諱有關。
粵語中的錢財語言忌諱能深入反映其風俗文化。大部分與錢財相關的用字都有其忌諱,簡單而言,粵語文化忌諱貧窮而希望富有。
勝瓜原本個名係?豆腐膶牛脷全部係怕唔吉利先咁叫(點圖放大閱讀):
做生意的自然想「賺」而不希望「蝕」;希望多點「收入」,少點「支出」;想「贏」而不想「輸」。生意人非常忌諱「舌」,因「舌」(sit6)與「蝕」(sit6)同音,多以「利潤」的「利」字代替之,及後加上肉部,成「脷」字。故此,「豬舌」被改成「豬脷」;「牛舌」被改成「牛脷」。
林倫倫認為從前操粵語的生意忌諱「食」(sik6)字,因其與「蝕」(sit6)近音,慣以「喫」(jaak3)字代替,故慣說「喫飯」。此外,從前廣州商行忌諱「支出」的「支」(zi1),故把與之近音的「長衣」(ji1)改成「長進」。
商店同樣忌諱直說「關門」,因「關門」亦可用於形容店舖倒閉。故以「打烊」美言之,「打烊」原用以形容「碎銀熔鑄成大銀子」。至於生意人、賭客乃至金融業人士自當想「贏錢」而非「輸錢」,所以,忌諱與「輸」同音「書」字(syu1)。更加無人希望「通通(全部)都輸」,故此粵語人士把「通書」改成「通勝」。只改一字即可「反輸(敗)為勝」。
【延伸閱讀】香港各行各業語言忌諱:醫護忌用麥麥送 這業界怕說「新年快樂」(點擊放大瀏覽):
另一例是從前在廣州的中秋節時,商人會售賣「木魚書」,被稱為「月光贏」而非「月光書」。此外,「絲瓜」被稱作「勝瓜」,原因是「絲」(si1)與「輸」(syu1)近音,故以反義字:「勝」美言之。
除忌諱「蝕」、「支」、「輸」外,亦忌諱「乾」、「倒米」、「粥」、「百冇」。首先,「水」在粵語文化中代表「財」,是因為廣州及香港以海路經商。粵語人士喜歡「有水」而非「無水」(「乾」)。
故此,與「乾」(gon1)同音的「肝」(gon1)需要忌諱,部分人習慣以與「乾」相反的「潤」字代替,其有「肥潤」、「濕潤」之意,及後再有人把「水」改成「肉」部,成「膶」字。因此,「肝」字會被「膶」字代替,如「鵝膶」、「豬膶」。基於同一原則,「豆腐乾」會被叫作「豆腐膶」;「蘿蔔乾」會被叫作「蘿蔔膶」。
【同場加映】一個圖輯看清七師傅脫貧七式 唔使額外買嘢跟住做就得(點圖放大閱讀)▼▼▼
有時,「乾」字亦會被「勝」字取代,在飲酒時較少說「乾杯」或「飲乾」(把杯飲乾即指把杯中所有酒飲下),而用「飲勝」代替之。
「米」為南方人的主要食糧,因此,「米」在粵語中是「錢的代名詞」。「米路」指「財路」;「米飯班主」又指「老闆」和「提供衣食之人」。「有米」可用作形容人的「富有」;反之,「無米」即有「貧窮」之意;「乞米」則指人「乞錢」;「得米」即指某事水到渠成,能達到預期成果。
反之,粵語人士不喜歡「無米」,如金融業人士忌諱提及和吃「粥」,而愛提及和吃「飯」。一方面「粥」作為被稀釋的米飯,本身有「無米」之意。另一方面「無米粥」也有做事不實際,成效未如理想之意。因此,金融人士為之忌諱。粵語文化又忌諱「倒米」,因其有浪費錢財及敗壞事情之意,故此,家庭式經營的米糧店亦忌諱把米缸「倒轉」,就是忌諱「倒米」。
證明擁有物質的多寡是財富最直觀的證明,因此人人希望「有」而非「冇」(沒有)。粵語中「伯母」是對朋輩母親的稱呼或對「爸爸哥哥的太太」的稱呼。由於粵語中「伯母」(baak3 mou5)與「百冇」(baak3 mou5)同音,而「百冇」又有「百樣都無」即「甚麼也沒有」之意。因此,粵語人士忌諱說「伯母」而以「伯有」代替「伯母」作為「對朋輩母親的稱呼」。而慣以「伯娘」而非「伯母」作為「爸爸哥哥的太太的稱呼」。
粵語的語言忌諱中,「生死類」及「雅俗類」數量最多,其次為「運勢類」及「錢財類」。至於「鬼神類」及「階層類」的忌諱最少。
書名:粵語忌諱現象的語言學研究
作者:王晉熙,現職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學校發展主任,香港都會大學粵語辯論隊顧問(兼任)。研究興趣包括粵語的忌諱與委婉、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與教及辯論教學。
【本文獲「紅出版集團」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