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文化】愛新覺羅後人決心保留傳統 留辮著衫食飯統統要講究
在香港生活50多年的愛新覺羅州棠,是清太祖兒子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後人。父親在臨終前才向州棠說出家族身世,他活了半輩子才北上尋根探親,自此決定保留和傳承家鄉的滿族文化。他常掛在嘴邊的「滿族文化」,究竟是什麼?
攝影:吳鍾坤
愛新覺羅州棠的故事
上集:【在港滿族人・上】薙髮留辮 清代後人被嘲怪物:想保留滿州文化
下集:【在港滿族人・下】西關小姐變滿族媳婦:旗褂是懷舊時裝風格
州棠十多年前得知自己身世後,50來歲才正式認祖歸宗。他薙髮留辮,每天一身滿服外出。他嘆息滿族文化漸被淡忘:「我見雲南呀、新疆一些少數民族至今仍有不少人會穿上自己民族服飾,又會表演自己民族的歌舞,我們滿族就好少見了。」他熱忱滿族文化,自覺很有歸屬感,這幾年細緻考究當中文化習俗,並身體力行,希望盡力保留。
薙髮留辮
留辮冬天當頸巾
有別滿清前的漢人束髮,滿族人薙髮留辮源於祖先女真族的習俗。州棠說,這個騎馬民族把額頭上方的頭髮剃除,將其餘的頭髮編成辮,方便打獵和工作,「東北和野外冬天天氣特別寒冷,把辮子繞在脖子,與現在人們圍頸巾一樣,都能禦寒。」因此州棠留辮12年,間中修修長辮髮尾,每天則剃剃前額頭髮,保持滿族人的髮型。「早上剃一剃後,下午回到沖印店見到長了幾條,又會再剃。」
服飾
為什麼滿州服缺了一角?
而看上去與唐裝差不多的滿州服飾,其實暗藏滿族設計特色。「相傳我們老祖宗一次拔劍時,不小心割走一塊肚臍附近的衣角,自此滿州衫都沒有這一角。而且這類絲質和人造纖維混合而成的布料,造起的衣服冬暖夏涼,穿上去好舒服。」
州棠早幾年前特意從東北購買幾套滿服,再到廣州和深圳找師傅根據這些滿服,作樣本度身訂造。他家中10多套都是黃色衫,每套數百元。他解釋道:「不是因為皇帝常穿黃色,而是我覺得黃色好看,感覺吉利,清朝都已滅亡,穿什麼都無所謂。」
州棠太太黃綺華亦有幾十對中式繡花鞋,她說電視清朝劇常見到宮中妃嬪、格格穿有高跟的旗頭鞋,其實屬於禮鞋,是重要場合如飲宴、節慶才穿,平日滿族婦女多穿平底的繡花鞋。
婚嫁
女兒出嫁訂造「金枝玉葉」披肩
這個愛新覺羅家庭在大女出嫁時,亦跟足滿族傳統。黃綺華為女兒訂造「金枝玉葉」披肩,花了幾日幾夜釘上吉祥圖案。女兒出嫁當天穿起格格的旗褂,由家中男丁,即他弟弟背起走出房門。婚禮儀式又會供奉全頭羊隻,代表有頭有尾。黃綺華憶說,女兒雖不肯坐轎和跨火盆,擔心太招搖和燒壞衣服,但行禮時仍與夫君先向天、拜東北方向跪拜,再拜謝父母。
飲食習慣
滿洲人嘆薩琪瑪high tea
黃綺華在夫君認祖歸宗後,也學做滿州媳婦,煮得一手東北菜。除了一些東北特別品種的黑木耳和栗米,她說當中不少餸菜也有寓意,例如餃子和栗子也有「子嗣」的意思;而酸菜白肉則能分別能清腸胃和保暖。「以前先人在冬天燒柴煲水,並把獵物如豬、羊放到水裏白灼,再用刀或劍割肉取食,羹和碗多是漢人用的。」
而香港人俗稱的「馬仔」薩琪瑪,則是滿族人充飢食物。黃綺華介紹:「配花茶享用,聽着東北音樂,就是滿族人的下午茶。」
州棠覺得將滿族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能時刻提醒自己是滿州人的身份,讓家鄉文化不至失傳:「做人不應忘本,要知道自己的根和祖先來自哪裏;我這樣做也是出於自己對家鄉文化的一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