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教學|結合線上和線下同時學習 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尚有三個月即踏入新學年, 筆者的教學團隊一如以往開始檢討過去一年的教學成效,繼而計劃新學年的教學內容。我們發現小學部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Learning Differences)擴大,幸而中學部沒發生此情況。疫情的學習模式顯然是學生學習差異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編按:作者為名校升學面試顧問鄧家豪】
在家線上學習模式的影響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或暫停面授課程,在線上學習成為學校繼續教學的主要途徑。長時間線上學習對學生和老師都是新挑戰,老師比以往更難與學生互動,也自然更難督導學生持續學習;不少考試和測驗取消,老師也較難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由於老師「鞭長莫及」,家長隨時要充當家中老師,協助子女學習。然而,由於工作性質、教育背景及經濟能力等不同原因,不是所有家長都可以提供學生所需學習支援。
早前,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EPL)的助理教授李子樂博士(Dr. Trevor Lee Tsz-lok)的調查指出超過80%小學生家長支援子女線上學習時感到壓力。李博士也表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缺乏數位資源(Digital resources)和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更嚴重是缺乏良好的在家學習環境,反映教育不公平(Educational inequality)的現象。
資源較為匱乏,家長難以參與子女在家線上學習的家庭為數不少,來自這些家庭的學生的學習進度將比預期落後更多。另一邊廂,部分家庭卻能為子女提供較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支援,甚至於疫情期間幫助學生善用網絡資源,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由於在家學習的線上和線下資源不平均,學生的學習差異進一步拉闊,令復課後的學校教學壓力大增。
疫後教學的注意事項
為應付拉闊的學習差異,筆者建議當局向學校提供支援,協助學校向有需要的學生補課。另一方面,學校老師應儘快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了解班級學習差異情況,進而調整教學計劃。
其實兩年多的疫情,大大推動了線上教學,乃至應用數位教學資源的發展。師生都「被逼」適應運用數位資源來教與學,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令學生更容易自主學習。
未來,我們應該主動設計能配合線上和線下同時學習的課程,並積極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培養學生成為善用身邊所有資源的終身學習者。
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御學軒教育集團董事;名校升學面試顧問。十四年間舉辦逾百場家長講座,創下兩千名高小學生成功考入傳統名校的紀錄。畢業於拔萃男書院,即將完成碩士課程,並計劃攻讀教育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