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澳洲需為核潛艇承受什麼代價?
9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和澳洲總理莫里森(Boris Johnson)在一場視像會議之後,迅速敲定旨在建立「為印太地區建立安全夥伴關係」的「國際聯盟」。為此,美英兩國已敲定先為澳洲提供核潛艇技術。
很快,英國勞斯萊斯公司以及航太系統公司已準備為澳軍潛艇提供反應堆,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J. Austin III)亦出面干預澳軍潛艇核材料的供應。澳洲的新潛艇可能會在阿德萊德工廠製造。
根據協議,澳洲可能獲援建造的弗吉尼亞級潛艇(美)或機敏級潛艇(英),其平均工期在6年至10年不等。而據《澳洲金融評論報》報道,美軍近期會把一批弗吉尼亞級核潛艇開往澳洲西岸的斯特林海軍基地,讓澳軍「熟悉業務」,習慣美國潛艇的用法,進而讓澳洲的潛艇部隊官兵同美國一起在「印太」地區投射力量。
這意味着澳軍在獲得第一艘自己的核潛艇之前,要先在美國潛艇上度過相當長的時間,並與美軍一同捲入中美對峙的局面。
對美國來說,從澳洲西海岸出發直插南海乃至台海是一條軍界、學界早有定論的捷徑。美國知名智庫「智庫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CSBA)在2013年就指出。一艘從澳洲西海岸出發的核潛艇可以在南海巡航77天,在台灣以北海域巡航73天。到今天,這一規劃不僅在美、英、澳三國協議之下達成,澳洲的士兵和軍備還成為這一規劃中可以調動的前線軍力。
對澳洲海軍來說,可以在水下高速機動的核潛艇,是實現遠洋海軍的重要轉變。它意味着澳軍可以實現跨區域的軍力投射,能在鄰近區域內派遣作戰單位。這將改變澳洲海軍自1980年代放棄航母後,戰鬥力在局部地區下滑的困境。加之澳洲還從美國獲得戰斧巡航導彈,這一裝備就可以讓澳洲在其傳統對峙鄰國印尼面前展示一定威懾。
但總的來說,澳洲在簽約到取得核潛艇的幾年間,澳方的利益終究還是被消費了。這首當其衝的就是澳洲撕毀與法國價值約合586億美元,合同期到2054年的潛艇合同的善後問題,它嚴重破壞了澳洲的國際聲譽。法國外長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和國防部長帕利(Florence Parly)已在歐盟內部痛斥澳方「背後捅刀」。美國與法國之關係,也陷入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來的最低點。
此外,澳洲因此事而被進一步裹挾入中美衝突的情況,其潛在影響也值得注意。拜登政府固然稱這一舉動「不針對中國」。但媒體和專家都不這麼想。
《紐約時報》即指出,美、英、澳三國聲明已成為拜登及其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亞洲事務協調人坎貝爾(Kurt Campbell)「遏制中國經濟、軍事和技術擴張戰略的最新舉措」。當澳洲主動介入其中時,外界很容易聯想到2020年時澳洲就新冠溯源問題率先充當馬前卒之後果:這一風波在2020年間已經嚴重損害了澳洲的對華貿易,並讓美國趁機取得澳洲喪失的貿易份額。
資料顯示,從2020年11月開始,澳洲輸出中國的葡萄酒、棉花、木材和龍蝦等產品大都遭遇傾銷裁定,到2021年初,其輸華產量因此暴跌,其中葡萄酒跌幅達96%。與此同時,來自美國的同類產品就搶佔了澳洲產品此前的在華市場份額。此外,中國能源企業對澳洲煤炭的興趣也在逐漸衰退。根據澳洲工業科學能源和資源部的最新報告,美國煤炭在佔據澳洲在中國市場的份額。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曾就澳洲問題指出,個別國家給別人「當槍使」,只會讓民眾為政府錯誤政策埋單,這就是他們應得的下場。不過,剛剛取得主動捲入中美對峙帶來的「政治紅利」的莫里森當局可能並不會想到這一點。到9月16日,莫里森甚至稱表示他已經準備好「與中國對話」,並且向中方發出「公開邀請」(open invitation)。
當下全球僅有六國擁有核潛艇,也即美、俄、中、英、法這聯合國五常,以及印度。古人常云「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譬如朝鮮,身處大國夾縫,其戰略目標就是力求「主體」獨立,並為此發展核武,付出了巨大經濟及地緣代價。一國之軍事實力需與其綜合國力及國家利益需求相匹配,而今澳洲想擁有核潛艇,也就需要承受其所牽涉的地緣政治壓力。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看來堪培拉方面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察覺到自己被消費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