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在慫恿立陶宛與中國斷交
總覽過往數月的言行,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和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所執掌的美國國務院,已經形成了一套可預估的對華手段,也即不會放棄外交、輿論等層面的任何一個批評、譴責,乃至詆毀中國的機會。
在「新疆」、「香港」、「民主對專制」等諸多相關議題當中,「台灣」一直是美國現政府最集中發力的議題——只要中國表達立場,提強硬要求,美國政府及媒體,就會將之形容為「脅迫」。
近期,因立陶宛違背「一中政策」的承諾,擬以「台灣」之名設立代表處,中國遂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召回其駐華大使,以此僅次於「驅逐大使」的方式,向立陶宛表明態度。
對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8月10日選擇譴責中國,選擇和立陶宛站在一起。在記者會上,普萊斯先是提到立陶宛「北約盟友」的身份,強調美國支持立陶宛,隨後便將中國的措施形容為「近來的報復性舉動」,並稱美國支持歐洲夥伴及盟友與台灣發展互惠關係,對抗中國的「脅迫行為」。他還稱,台灣是公共衛生和先進製造及民主治理的全球領袖,國際社會都從和台灣的交往中獲益,美國也包括在內。
也即,在美國政府的話境當中,中國的做法是「脅迫性」的。美國這種語境帶有明顯的政治動因。畢竟,當巴拿馬、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於2018年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國建交時,美國也曾召回駐這些國家的大使或大使級外交官,以示懲罰。如今美國政府為何認為中國召回大使就是「脅迫」呢?
普萊斯還提到,每一個國家都應該、且能夠在不受外力脅迫的情況下,決定自己的「一中政策」路線。美國就是如此,拜登政府和台灣打交道也是基於美國的「一中政策」。對於如果有其他國家效仿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美國是否支持?普萊斯說,美國支持(和台灣)接觸(engagement)。
美國這樣說,無異於支持立陶宛政府繼續惡化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並且鼓勵其他國家效仿,開設台灣代表處,乃至促就與中國斷交的局面。
要知道,美國的「一中政策」具有特殊性,是冷戰時期美國國內政治鬥爭形成的產物,牽涉到美國的兩黨之爭和府院之爭。它經歷了多年的打磨與沉澱,簡單而言,美國以其對華國力優勢,堅持以「政策模糊性」博取對華博弈優勢,尤其在台海地區。
捷克等中東歐的一些小型國家的政客近年來高調接觸台灣(點擊放大觀看):
這種模糊政策是奠定在美國的國力優勢之上,在其他國家不可能被複制。從政治體制、經濟體量和國際地位來看,立陶宛這樣的歐洲國家,想要打磨類似的「一中政策」,絕不可能。中國也不允許在主權問題上出現模糊界限。
其實,立陶宛與其說是對中國不滿,倒不如說是一方面反俄,並連帶反對中國這個「俄羅斯的朋友」,另一方面反對共產主義,這與其過往歷史相關,也是可以理解。
也正是察覺到立陶宛的情況,美國的態度就是樂見其成,乃至通過「鼓勵/慫恿」藉機造勢,讓輿論向有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最終將手中的「台灣牌」打出效果。
華府一方面反對個別盟邦和台灣斷交、慫恿個別盟邦和中國斷交,另一方面又呼籲中美對話、兩岸對話,且不會自己率先做出令中國覺得「出格」的舉動。相對於如今或「被當做馬前卒而不自知」,又或「權衡利弊甘願做馬前卒」的立陶宛,保持態度與政策的兩面性和模糊性,這便是美國外交的老道之處——這種能夠驅使他國做「馬前卒」的能耐,本身也是基於美國國力,而國力也才是決定外交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