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並不介意立陶宛設代表處 「台灣」才是刺破底線的關鍵
立陶宛此前允許台灣在其首都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的行動,已然引發軒然大波。
該機構如能建立,將成為台灣在歐洲國家確立的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也將是台北方面目前在中國建交國設立的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
北京方面在8月10日強調,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反覆交涉、曉以利害,宣佈允許台北一側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對此,北京表示堅決反對,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
立陶宛方面同日表示「遺憾」,歐盟同日也稱「歐盟不認為在台灣或是台灣前來歐洲設置辦事處違反歐盟一個中國政策」,亦表示遺憾。
問題也隨之而來,台北一側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北京為何決計不能接受?
事實上,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之後,有關對台北方面的稱呼與定義就是一個激烈的戰場。
在1970年代的一系列國際鬥爭之後,北京容忍了台北方面在體育領域使用「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名義登場,但在多數場合仍限制台北應以「中國台北」(Taipei, China)身份出現。尤其是在與北京建交,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國家更是如此。這使得台灣方面在世界57國派駐的72個代表處有71個以「台北」冠名,這其中包括其駐美、駐日及駐歐盟機關。
對北京來說,除去中華台北、中國台北之外,其他稱號是不能接受的。這不僅包括老招牌「中華民國」,也包括民進黨當局兩度上台推出的「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民國台灣」兩種提法。尤其是後者更具攻擊性。
對台北而言,「台灣」之名當前已等同於老招牌「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台灣」這一自蔡英文當局確立,繼承了陳水扁時期策略,依託「台灣正名」的台獨理念的方案提供了一種操作方案,即台北外事工作人員可以把「台灣」作為其「主權國家」的象徵,進而在北京的外交攻勢下尋求突破。
事實上,立陶宛的「台灣辦事處」並非台北方面第一次以這種名稱設辦。台方已經在2020年8月在索馬里北部分裂地區「索馬里蘭」設立了第一個以「台灣」冠名的機構,即其第72個代表處,台灣也成為全世界僅有的承認「索馬里蘭」的政府。在具備建交條件的情況下,台灣於索馬里蘭不設大使館而設「代表處」,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是為以後積聚經驗。
而今,隨着立陶宛與台北開始籌建「台灣代表處」。立陶宛對「台灣」的認同即已違背與中國建交的基本原則,並嚴重背棄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畢竟,「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是中國同其他國家發展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
中國沒有「驅逐大使」,而是要求立陶宛自己召回大使,已經是克制的選擇,也是「凡事不做絕、凡事留餘地」的體現。立陶宛與中國的外交危機,完全是預料之內,對此感到意外者,終歸還是低估了中國政府所背負的國家統一的責任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