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瘋癲」僧人到國家非遺 細看濟公文化在香港的百年傳承

專訪|從「瘋癲」僧人到國家非遺 細看濟公文化在香港的百年傳承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非遺/中華文化/濟公/專訪】他衣衫襤褸、手持破扇,酒肉不離口,卻以濟世助人聞名於世。濟公,這位宋代傳奇高僧,憑藉高超醫術與濟世仁心,被大官貴人尊稱為「聖僧」,更被貧苦百姓敬奉為「活佛」。濟公以率性形象為世人熟知,成為無數影視劇中經典角色,原來他與香港頗有淵源。

訪國際濟公文化協會理事長暨美燕女士以及長春社高級保育經理黃競聰博士(攝:鄭子峰)
訪國際濟公文化協會理事長暨美燕女士以及長春社高級保育經理黃競聰博士(攝:鄭子峰)

從19世紀末鼠疫到今天現代社會,濟公文化如何在香港落地生根?我們早前走進擁有百年歷史的上環濟公廟,專訪國際濟公文化協會理事長暨美燕女士以及長春社高級保育經理黃競聰博士,深入發掘這位傳奇人物背後大智慧。

不止是「瘋癲」僧人!行為背後有大智慧

濟公在中國人社會中是一位家傳戶曉的人物,不時予人癲癲瘋瘋的第一印象。但古時不少高官顯貴會尊稱他為聖僧,百姓更視他為活佛。(攝:鄭子峰)

濟公,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是南宋時期一位傳奇僧人。他雖身為出家人,卻不拘泥於戒律,常以瘋癲形象示人,衣衫襤褸,行為反常,酒肉不離口。然而,他醫術高明,濟世助人,幫助無數貧苦大眾,因此被尊為「濟公活佛」。國際濟公文化協會理事長暨美燕女士笑著解釋:「濟公這般形象,其實是一種『貼地』策略。他救濟對象是貧苦大眾,若打扮得過於富貴,反而難以親近。他用這樣一個市井形象,是為了拉近與普通人距離,讓大家願意向他尋求幫助。」

濟公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濟公傳說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長春社高級保育經理黃競聰博士補充:「從文化角度來看,濟公文化被視為『傳說』,因為許多關於他的事跡是口耳相傳,缺乏確切文獻記載。2006年,濟公文化以口述歷史形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環濟公廟內掛上濟公聖訓(攝:梁嘉欣)

對信眾來說,濟公文化不僅是信仰,更是一種生活哲學。暨美燕女士表示,濟公聖訓最能代表他精神內核:「譬如這句『忙什麼,一旦無常萬事休』便很適合現代人。無常來時難以預料,很多時候闊達一點、樂觀一點,對人生都是有益。」她進一步解釋:「我們推崇濟公文化,不是要所有人信濟公,而是希望把濟公文化和人生智慧帶給下一代。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遇到小小挫折便停滯不前,但他們沒有嘗試解決。以濟公智慧來看,很多事情不過是過眼雲煙,關鍵在於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

作為鼠疫「外援」落戶香港

濟公文化在港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末(攝:鄭子峰)

濟公文化在香港已有百多年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末。當時香港醫療條件落後,一場嚴重鼠疫肆虐,讓許多市民轉向神靈祈求庇佑。濟公因其醫術高明之傳說,成為驅瘟祈福重要信仰對象。黃競聰博士形容濟公是當時香港請來的「外援」:「當時濟公在內地比較流行,有些街坊聽講濟公很靈驗,而當時他們有『請神』習俗,現實無法解決的問題,便回到家鄉找濟公幫忙。」

濟公廟內擺放了多件與濟公信俗有關的文物,包括早年契神儀式的虎門、光緒末年鑄造的牌匾等,極具珍藏價值。(攝:鄭子峰)

潮汕地區對濟公崇拜由來已久,尤其是德教(一種融合儒、釋、道三教民間信仰)在當地盛行,濟公被奉為主壇師尊。隨著潮汕商人南下香港,濟公信仰也隨之傳入。南北行商人在上環一帶聚集,成為濟公文化在香港最早傳播者。

位於上環的太平山街濟公廟,便是這段歷史見證。這座廟宇最初是廣福義祠,建於1850年代,主要為無依無靠華工提供殮葬服務。1980年代,原本位於灣仔迪龍里濟公廟因城市發展被拆除,神像及文物遷移至廣福義祠,從此這裡被稱為濟公廟。廟內珍藏文物,如光緒末年鑄造牌匾和早年契神儀式虎門,記錄了濟公文化在香港演變。

心誠則靈,萬事皆可求

在濟公信仰中,萬事皆可求。(攝:鄭子峰)

說到濟公信仰,究竟拜的是什麼?暨美燕女士解釋:「我們有一句金句:長拜濟公,萬事亨通。也就是說,萬事皆可求。」信眾可以將自己願望或苦難寫在紅紙上,向濟公稟告,祈求神明相助。紅紙內容不限,可以是求姻緣、求健康、求解厄等。寫完紅紙後,廟宇師傅會將其化掉,象徵願望傳達給濟公。暨女士表示,這是一種不需要中介的拜祭方式:「濟公師傅包羅萬有,十分慈悲,不需要你文筆好,亦不需要寫得多仔細,只要你用心稟告,自然會得到靈感。」

濟公廟內擺放了早年契神儀式的虎門,木造過關門在香港已不多見。(攝:鄭子峰)

而廟裡的虎門,則用於濟公另一主要「業務」——契神儀式。契神是濟公信仰中一種重要習俗,特別是在醫療條件不佳年代,父母會將體弱多病的孩子「上契」給濟公,祈求神明保佑其健康成長。契神儀式通常包括經過「虎門」,是一種正一派道教傳統祈福儀式,孩子需從虎門穿過,寓意驅邪避災,讓孩子迎來新生。在上環濟公廟虎門尺寸,剛好只能讓小孩經過。用木造的過關門在香港已不多見,多是紙紮出來,且多是成人尺寸,因此百姓廟保留文物成為歷史見證。

除了寫紅紙外,不少信眾亦會到濟公廟求簽解惑(攝:鄭子峰)

問及濟公拜祭多年來變遷,暨女士笑言,是「拒絕率」降低:「以前排隊上契是件難事,未必輪得上,有時候不是每個人能夠順利完成程序。」現在「契神」則簡單得多,每年濟公誕都會有法會訟經詞咒,其後信眾就自己上紅紙,看濟公是否接納申請。她表示,從前信眾需要經過問杯等重重步驟,現時程序簡化了,也沒那麼多信眾被拒絕。

逾700位「濟公」共濟一堂

筆者最初留意到濟公文化,便是被幾百人身穿濟公服裝的照片吸引。原來,這正是國際濟公文化協會所籌辦活動。他們曾分別以200多人、339人和733人同時穿著濟公服飾活動,三次創下健力士世界紀錄,目的便是向世人宣揚濟公文化。

濟公服包含帽子、長衫、腰帶、濟公袋、濟公扇、佛珠、葫蘆和鞋子,每一件都有其特殊意涵。(攝:鄭子峰)

這些參與者身上服裝也頗有考究:「這套濟公服飾包含帽子、長衫、腰帶、濟公袋、濟公扇、佛珠、葫蘆和鞋子,每一件都有其特殊意涵,並經過東井圓佛會認證。譬如衣服像百家布一樣,到處是破洞,其實是濟公特色,其扇子相傳有法力,至於葫蘆便是用以懸壺濟世。」

最近,協會舉辦「濟公文化在香港」活動,一連三日包括文藝表演、講座以及剪紙、紮作等非遺工作坊,讓參與者親身體驗傳統技藝。同時,展覽展示了早期香港老廟、古物、老照片,並透過現場導賞講述南北行以及上環百姓廟的故事,既介紹濟公作為傳奇人物背景,也讓大家了解濟公文化在香港百年歷史。

上環濟公廟原為廣福義祠,於 1850年代興建,那時有不少隻身來港的華工身故後,義祠為無依先友殮葬及設置靈位,故坊眾又稱之為「百姓廟」。(攝:鄭子峰)

那麼,國際濟公文化協會又「國際」在哪裡?暨美燕女士表示:「其實濟公文化去到很遠,從新加坡、馬來西亞、東南亞,到加拿大、美國、澳洲,甚至法國,就像潮汕人把濟公文化帶到香港一樣,華人移民把這些文化帶到當地,推廣文化交流。」濟公文化目前已在國家非遺名列內,協會今年主要目標是申請加入香港非遺名單,目前已在等候列表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