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濕重易倦血壓升成日想瞓?3款食療疏肝去濕多吃山藥西蘭花
春分(三月二十一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意指已到春季的中間。乍暖還寒,天氣時暖時涼,容易患上感冒。潮濕天氣積聚濕氣,易感疲倦及傷脾胃。春分應如何保持健康及好精神?即睇春分的養生食療、穴位及日常生活提示!
春分宜調養陰陽平衡
「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古稱「日中」,晝夜時間長短相等。春分氣候逐漸回暖,雨水增多,乍暖還寒。註冊中醫師潘咨遐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春分是調養人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節氣。
春分易疲倦、血壓升
春回大地,雨水增多,濕氣上升,人容易出現「春困」。「春困」即出現身體困重、浮腫、嗜睡、疲倦、感到胸悶、腹脹及大便稀薄等症狀。
▼食療擊退春困:老黃瓜薏米湯(按圖👇👇👇)
春分驟冷驟熱,溫差較大,容易使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上升,有機會導致人體失衡,出現心臟病、眼疾、眩暈和失眠等不適。
此外,春天最特別的是濕度極高,濕氣可使濕疹患者復發。脾虛人士(眼袋、面色發黃、食慾減少、腹脹)更容易積聚濕氣,大便變得水漾,並加重脾胃不適。
春分宜養肝健脾、去濕
春天宜養肝,中醫理論中,春屬木,對應的臟腑為「肝」,對調節精神和情志有重要的作用。肝主疏泄,負責疏理全身氣、血、津液的流通與宣泄,令身體得以運行。因此,春分養生重在養肝,須疏肝解鬱。
五行中,肝屬木,脾屬土,而木剋土。肝與脾腎關係密切,也要兼顧調理脾腎,注意脾胃健康。
1. 多吃青色食物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五臟對應五色,青對應肝、赤(紅)對應心、黃對應脾、白對應肺、黑對應腎。因此,養肝要多吃青/綠色食物。
▼青色食物例子:(按圖👇👇👇)
2. 宜吃酸甘食物
肝臟對應的味道為酸,「酸甘化陰」,當酸和甘一起進食可化陰。酸味有助清補養肝,而甜味可滋補脾胃。但值得注意,筋痛人士應少吃酸味食物,酸味太過可令筋絡收縮,加重痠痛。
• 酸味食物(不宜太酸):士多啤梨、青梅、杏、李、櫻桃
• 甘味食物:有大棗、山藥、蜂蜜(蜂蜜更有助潤腸通便、清肺解毒)
3. 多吃健脾去濕食物
濕氣重時較易出現「春困」,特別是脾胃差人士。而「濕」更會引起舊患如關節炎、哮喘、鼻敏感症狀加重,大家可多加進食健脾去濕的食物,如淮山、薏米、茨實、扁豆、赤小豆等。
潘醫師建議,可因應身體的症狀或需要選擇食用以下疏肝健脾、去濕食療,調養身體。
▼疏肝解鬱:玫瑰菊花茶(按圖👇👇👇)
▼益氣健脾:太子參南棗陳皮茶(按圖👇👇👇)
▼健脾利濕:茯苓陳皮粥(按圖👇👇👇)
4. 減少吃肥膩、生冷、辛辣、油炸食物
春天養肝旨在協調肝的陰陽平衡,飲酒、辛辣、油炸、生冷和偏寒涼的食物都會傷肝。
5. 減少吹風
春天主氣是風,風氣通於肝,肝惡風,春天風氣最傷肝。吹風可造成高血壓、腦中風、頭痛和頭暈等不適。
6. 穿著宜「下厚上薄」
不少人開始穿夏天衣物,但潘醫師提醒,溫差大仍須要注意保暖。外出宜攜帶外套,下身穿著較厚,避免下肢着涼,上身則可較輕薄。
7. 避免情緒波動和發怒,保持心境開朗
怒會傷肝,肝主疏泄,惡抑鬱而喜調達。情志不舒、心情鬱悶可致肝鬱,不利肝疏泄。
8. 早睡早起
捱夜傷肝,因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氣血流注於膽經和肝經的時間,若這段時間不休息,會不利於肝膽的排毒和代謝。
9. 多做伸展運動
春天宜順應春季生機盎然,多做戶外活動,適當出汗亦有助排走濕氣。
10. 按壓疏肝穴位
除了飲食和作息上要多加注意,按壓太沖穴也有助疏肝解鬱。
▼ 太沖穴:(按圖👇👇👇)
相關文章:【中醫教室】抑鬱失眠或肝有事!養肝8貼士花膠燜冬菇加重肝負擔
相關文章:去濕|失眠大便黏8大特徵或體內濕氣重 4招防濕四神湯促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