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農業】前攝記協會主席 細說養魚種菜之樂

撰文:曹民偉
出版:更新:

曾任香港攝影記者協會主席、如今經營「年青魚菜農莊」的孫樹坤(Leon)娓娓道來,魚菜共生概念是他在美國念書時學習回來的。Leon在大澳經營農莊近五年,「幫忙種菜和養魚的義工婆婆都是我們招募回來的,許多已經年屆八、九十歲。我們希望利用閒置土地發展魚菜農莊,藉此推動社區共融。義工們種出來的菜,吃不完就轉贈街坊。最近收穫的香芹菜,就有30斤之多。魚長大了,我們就辦豐收會烤來吃。我們飼養的寶石魚,味道一點不遜海魚呢。」

系列文章:【本土農業】歸田園過農夫生活 疫下有機菜訂單倍增

為了深入研究魚菜共生系統,Leon曾到訪朋友Richard Tyler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NOAH魚菜共生農莊」,以及本寧頓鎮的「綠海魚菜共生農莊」,都是退休的兩口子就足夠打理約一萬至四萬平方呎的漁場及水耕農場。

Leon亦分享,雖然農莊生產的魚菜主要供義工食用,並不是對外銷售,然而,疫情期間卻有不少機構諮詢,了解自建魚菜共生系統的可行性。

年青魚菜農莊負責人孫樹坤(左圖左四)期望可訓練長者義工當導賞員,協助推廣魚菜共生理念。(受訪者提供)

「疫情下,我覺得更應推動環保及有價值的事。魚菜共生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可以吸引學校設立此系統,讓年輕人參與其中。一些大公司亦可考慮設立魚菜共生系統,讓員工可以欣賞魚的游動、蔬菜的生長,即使多鬱悶的社會環境下,亦可以為人們敞開一扇通往大自然的窗口。」Leon說。

樂天的Leon總愛談收成時光,「農莊的八名義工已工作了差不多五年,最近,她們親自在水耕槽放了她們最愛吃的香芹菜菜苗,收穫豐富。魚菜共生田裏種出來的椰菜既大且甜,又無『草腥味』,可以直接切絲作沙律吃。春天種的紅菜頭和西蘭花很好吃,夏天有秋葵、莧菜,冬天有油麥菜、羽衣甘藍和迷迭香等。我們種出來的秋葵,味道鮮甜又不帶潺,可以即摘即吃。我們養殖的魚也很肥美,義工們在大澳吃慣新鮮海鮮,從來不吃淡水魚,自從嘗過農莊養出來的寶石魚製作的香草烤魚,她們不時問,什麼時候可以再吃寶石魚。」

但他也有不開心的時候,像蟲害肆虐時,蔬菜都是蟲洞;還有一次水泵壞了,魚池的魚都死光了。但他深明魚菜共生系統中生態平衡的理念,每次看着游動的魚兒和嫩綠的蔬菜,心靈已得到療癒。

本港的土地政策一直運用城市發展思維,土地主要是用來建屋,保育本土的農耕文化或養殖文化卻一直備受忽視。(資料圖片)

香港政府從來沒有正視本土的「農耕政策」(Agriculture Policy),本港的土地政策一直運用城市發展思維,土地主要是用來建屋,保育本土的農耕文化或養殖文化卻一直備受忽視。因為口蹄症而大量禁絕豬場,因為禽流感而令新界的家禽養殖幾近絕迹,香港已經失卻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可能。

Leon說,有朋友提議可借出20萬呎農地,供他嘗試拓展大型的魚菜共生農場,他倒是頭痛要建立大片的魚場和水耕農場需要投資不少。於是Leona曾向政府推廣魚菜共生計劃,申請政府成立的五億元『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可是,「離地」的審批過程卻令Leon大感無奈,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

上文節錄自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返璞歸真 都市農夫要自力更生》,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施政報告》有心無力 339位「AO黨」該擔何責?

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 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

專訪港大新晉經濟學教授鄧希煒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業化」

劉鶴高調提「零容忍」 中國金融改革必動真格

疫情持續擾亂糧食供應鏈 復興本土農業提上日程

中國航天史上最具挑戰的月球探測任務 嫦娥五號升空:載人登月的超前預演

疫下迸發新創意 建築師玩轉空間

拍賣上線 槌聲不絕 世局動盪下之藝術巿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