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港漂盼內地院校來港辦學:他們在憂慮什麼?又需要什麼?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港漂主要是通過各類「人才入境計劃」來港的內地人士。入境處數據顯示,2003年起至2020年(1-10月),港漂人數累計已達26.8萬人。這批人群以中青年為主,當中部分港漂的子女到了該讀書的年齡。不過,本港近年來社運頻繁,各中小學亦難遠離社會衝突。許多港漂對本地學校教育產生不少疑慮。
那麼,「港漂」們對子女教育究竟有何期望?近日,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及「港漂圈」發出針對港漂人群進行的第一次、最大型問卷調查。並發布關於港漂群體引入內地辦學機構需求的調查報告。報告中,逾九成受訪者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在港學校。
自今日起,《香港01》將就此次調查及港漂子女就學問題推出系列文章。本文為第一篇。

(盧翊銘攝)

誰是港漂?

港漂,廣泛意義上是指由中國內地赴本港留學、工作的人,他們需持有由入境處簽發的有效簽證居於本港,包括學生簽證、IANG簽證(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即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以及其他工作簽證等。由於居港滿7年方可獲得香港居留權,即「永久居民」身份,所以對於大多赴本港留學及工作的人士,生活狀態類似於「漂泊」,於是衍生出「港漂」一詞。在內地則有「北漂」(北京)、「上漂」(上海)等。

港漂子女就學系列|港校為何成他們心頭患?內地名校為何受青睞?

1998年,香港賽馬會以一億元(港幣,下同)資助首批數十名內地高考生赴港升讀高等教育學位課程,此後逐步放寬大專院校對內地招生,至2008年,特區政府又進一步推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簽證),為內地來港畢業生提供無門檻留港12個月的優惠條件,而應屆非本地畢業生毋須在提交申請時找到工作。

2003年,內地開放香港高等學府在內地自主招生後,來港內地生不斷增多。(資料圖片)

特區政府放寬逗留條件的限制,吸引了大量內地學生來港深造,人數也由2003年內地開放香港高等學府在內地自主招生時的不足1600人逐年上升。據入境處數據顯示,2003年至今,通過各種人才計劃來港的內地「港漂」人數累計已達26.8萬人,過去五年增約2.5萬人次,料到2030年將達50萬人。

不過,另一方面,許多港漂在成長背景、生活習慣上,都與港人有很大差別,有另一組數據就顯示,至2017年,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居港滿7年而獲本港居留權有4927人,而2003至2011年特區政府共批出49021張此類別簽證,即是僅有一成人成為「永久居民」。

2003年至今已經17年,許多來到香港的「港漂」已經成家立業、為人父母,而即便尚未生育子女人士中,亦不乏有意長期居港養育下一代者。那麼,他們希望子女接受怎樣的教育?

反修例運動爆發以來,香港社會衝突不斷↓↓↓

+2

其實,本港的教育優勢一直是內地移民赴港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港漂本身就是為接受教育而「漂」來香港。不過,近年來,港漂對於香港教育的信心似有動搖。這既有對社會運動頻繁、社會不穩定的憂慮,亦有對本地學校教師質素、課程設置、乃至價值導向的不滿。已經育有子女的港漂,不少人的子女正是要就讀小學、中學的年紀,他們的憂慮與不滿,自然也會影響他們對子女學校的選擇。

對此,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與自媒體「港漂圈」在10月28日發布一則調查問卷「港漂圈調查|下一代在香港接受教育,你擔憂嗎?」,並且在11月1日收回有效問卷3652份。11月12日發布關於港漂群體引入內地辦學機構需求的調查報告。

此次調查將中青年港漂,即是中小學生家長年齡範圍視為目標人群。受訪人群通過微信公眾號「港漂圈」推送的鏈接進行問卷填寫。研究的目標則是港漂群體有否內地來港開辦中小學的教育需求,針對這一需求提出5個問題,包括「港漂群體是否樂意入讀內地機構來港興建的中小學校」、「對香港教育有何顧慮」、「對未來中小學新校最關注的因素是什麽?」等。

關於港漂群體教育需求調查報告發布會。(現場圖片)

調查結果

1.港漂群體是否樂意入讀內地機構來港興建的中小學校?

港漂群體引入內地辦學機構需求調查報告。(報告圖片)

報告指,在收到的3652份結果中,90.55%受訪人士表示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來港辦學的學校,顯示出「港漂」人士對內地來港辦學的強烈需求。學齡前港漂家長合共佔問卷調查總人數逾60%,是內地來港辦學需求最大的群體,尤其以孩子在1至3歲的幼兒期家長人數最多。

2.港漂群體對香港教育有何顧慮?

港漂群體引入內地辦學機構需求調查報告。(報告圖片)

「家國教育」以及「全球視野」的欠缺是受訪港漂群體對本港的教育提出的主要顧慮。近八成半受訪者對「家國教育」有所顧慮。逾百人在回覆中提及教師歧視內地家庭背景、將政治觀點帶入校園等問題。51.45%的受訪者認為香港學校「欠缺全球視野」及44.17%受訪者認為「教育水準不足」。而「繁體字學習」及「過多要求家庭支援」則較為困擾學齡前兒童的家長。

教師政治立場偏頗,煽動心智未成熟青少年反祖國和仇警!
受訪者意見

3.港漂對未來中小學新校最關注的因素是什麽?

港漂群體引入內地辦學機構需求調查報告。(報告圖片)

對於內地機構來港辦學,有80.15%的受訪者關注「師資水準」,其次是「升學優勢」佔66.89%,及佔66.18%的「與國際課程接軌」,「家國教育」位列第四。其中,僅兩成受訪者關心是否與本地課程接軌,而對「與內地課程接軌」的關注者則要高逾一倍,顯示「港漂」群體對教學模式的關注點與本地學校存在差距。

基礎教育水準層次不齊,整體水準大大落後於內地。
受訪者意見

4.港漂可接受的學費金額範圍?

港漂群體引入內地辦學機構需求調查報告。(報告圖片)

受訪港漂願意花費相對較高的學費就讀內地機構來港所辦學校。調查中有逾六成家長願接受每年5萬元以上學費,三成願意支付與多數國際學校水準接近的10萬元以上,更有近兩成受訪者選擇「不介意學費」。

5.港漂群體希望引入哪些類型內地中小學辦學機構?

港漂群體引入內地辦學機構需求調查報告。(報告圖片)

最受港漂群體青睞的來港辦學團體是「內地重點學校或名校集團」,佔85.68%。多間名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附屬中小學等都被頻繁點名推薦。其次有38.5% 受訪者選擇「內地知名國際學校集團」。

報告建議:與內地教育機構合作在港辦學

報告指出,通過調查結果可見,港漂群體對本地學校政治氣氛濃重、家國教育缺乏等問題深感憂慮,對內地來港興辦中小學具有強烈需求。有受訪者就表示「缺乏國民教育」、「應有樹立愛國主義和了解中國歷史的教育」等。

報告認為,內地機構來港辦學,對港漂群體及香港本地教育水準提升,都具深遠意義。在教學水平、教師操守、教育理念上可滿足港漂及其他本地愛國愛港市民需求;內地優秀的教育機構來港,將引入多元化競爭,推動香港教育行業內部改革提升。

故此,絲路智谷研究院和「港漂圈」倡議,香港可在得到中央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後,由香港辦學團體與內地教育機構合作在港辦學,特區政府可批出空置校舍,同時開放來自內地教師人才來港簽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