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子女就學|港漂顧慮港校欠缺「家國教育」 內地學校如何教?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香港的內地人社區「港漂圈」和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早前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了3,652名「港漂」人士,了解他們對本港教育的看法及需求。調查發現,近8成半受訪者指香港「缺乏家國教育」。個別受訪者在具體意見中提到,「祖國歷史教育不足,希望能跟大陸教育接軌」、「中國歷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嚴重缺失」。
備受港漂群體關注的「家國教育」,內地學校是如何進行?有何課程?會安排什麼樣的活動?本文將為您進行解答。本文為「港漂子女就學問題」系列文章二篇。

關於港漂群體教育需求調查報告發布會。(港漂圈公眾號)

港漂子女就學系列|港校為何成他們心頭患?內地名校為何受青睞?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有逾9成受訪者表示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來港辦學的學校。而對於內地機構來港辦學最關注因素,約8成受訪者看重「師資水平」,還有逾6成5的人關注「家國教育」。其中較受港漂青睞的中小學集中於北上廣深,也是內地數一數二的名校,如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小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上海中學、廣州華南師大附屬中學、執信中學、深圳中學等。

港漂群體教育需求調查報告詳細內容(點圖放大):

+6

從課堂教學到學生活動和校園生活,備受港漂群體關注的「家國教育」,在內地學校是如何體現?首先從教材來看,自去年9月1日起,內地所有普通小學及初中,語文、歷史和道德與法治3科統一使用根據2017年版課程標準編寫的部編教材(即統編教材),此前各地使用地方版、實驗版等全部停用。與此同時,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語文和歷史3科新版教材也率先在高一年級啟用。

據教育部介紹,與此前的教材比較,內地初中歷史統編教材強調「紅色革命和國家主權」以及「海洋意識教育」。其中有2冊書系統講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發展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教材並提及「新疆、西藏、台灣以及附屬島嶼釣魚島、南海諸島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淵源」。

內地高中歷史方面,統編教材的總主編指出,新版歷史教材的編寫思路是要引導學生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因此家國情懷是五大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之一。此外,「中國人民170多年鬥爭史和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國家主權、海洋意識教育」都是重點學習內容,要求增強學生維護國家統一和國家主權安全的意識,形成正確的國家觀。

內地高中歷史、語文、思想政治三科統編教材。(資料圖片)

內地高中思想政治科統編教材的重點學習內容包括「習思想」、法制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同時教材以「國家安全與核心利益」為議題,講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和意義,培養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意識。

高中語文科教材的重點學習內容也包括「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此教材選取的作品反映「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謳歌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讚頌革命英雄人物事蹟,凸顯革命理論文章的指導價值,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的情感。」

而在課程方面,內地的新課程方案提出,普通高中開設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等13門國家課程,以及選修校本課程。其中被「港漂」提名來港辦校的廣州市執信中學,其歷史科校本課程就提出「家國情懷教育、國家課程補充和擴展、歷史學習活動」這三種課程類型。在家國情懷教育中,執信中學的課程體系包含中共黨史、校史、廣州近代史等。

執信中學歷史科教師設計的部分校本課程資料。(廣州市執信中學微信公眾號)

在團體方面,內地幾乎所有小學生都加入了少先隊,且大部分中學生都會在畢業前加入共青團。學生黨校、中學團校課程、入團積極分子培訓班等自然也成為教材以外的愛國教育課程。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團的章程,執行團的決議,履行團員義務,嚴守團的紀律,勤奮學習,積極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加入共青團誓詞

「家國情懷」除了是內地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題,在課外活動也佔有很大比重。其中「升旗儀式」一直被認為是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13條規定,內地全日制中小學,除假期外,每周舉行一次升旗儀式。除了集體唱國歌,升旗儀式還設有國旗下的講話,由校長教師或先進人物作「簡短而有教育意義」的講話,這是2005年教育部提出的要求。

其他由學校組織、與「家國情懷」相關的常規活動還包括:主題班會、軍訓、祭掃烈士墓、觀看歷史紀錄片、參加思想教育講座等。其中軍訓的意義一般被認為是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以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激發愛國熱情。軍訓內容以隊列訓練為主,要求學生學習軍人姿態,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的習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規定,除大學、高中生外,還有中小學生也應接受軍訓。

圖輯|內地學校圍繞愛國主題舉辦的常規活動(點圖放大):

+11

而清明節期間祭掃革命烈士墓並無官方文件規定,但這一直也是內地中小學生的傳統。掃墓時,通常由學生代表敬獻花圈,師生向先烈默哀以表敬意,一些學校還會邀請講解員介紹烈士的事跡。

實際上,內地學校圍繞愛國主題舉辦的活動,並非只有嚴肅莊重,也可見到有輕鬆休閒的文娛活動。例如同樣獲得「港漂」提名來港辦校的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其高中部在紀念「一二.九」運動主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期間,還舉辦了「革命歷史短劇展演」比賽。廣州執信中學則在中秋節舉辦少先隊漢服遊園活動,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圖輯|內地學生積極參與文娛活動(點圖放大):

+6

有份參與這次研究的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教授認為,他以家長的角度來看,家國教育所指並不是學校的政治立場,而是實實在在融入於課程的內容。比如內地中小學的語文課程,更重視介紹文章背後的作者,相關歷史背景、文化成就等,因此學生在小學階段已能熟知中國歷史上最突出的文學藝術成就,還有幾千年文明古國的文化底蘊。

梁海明還稱,內地部分教材的學習目標首要不是學會背多少句子、記住多少修辭手法,而是「感受經濟發達、政治開明、文化繁榮的盛唐氣象」。他認為這樣的底蘊才能以大國國民的視野,去看待、分析國際發生的大事。

內地語文教材內容。(受訪者提供)

除了「家國教育」以外,對於內地機構來港辦學,還有66.89%受訪者關注的是「升學優勢」,以及有66.18%受訪者關注「與國際課程接軌」。參與調查的研究人員表示,香港若然能夠引入內地最優質的辦學機構,不單將有助推動本地教育水准進一步提升,亦有助香港教育走向更多元化發展,更能為香港培育眾多熟悉香港、了解國情、具備國際視野的多元化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本港教育議題素來極富爭議性,引進內地機構和師資牽涉層面很廣,目前只有「港漂」群體一方的訴求,而政府態度和社會反應尚不清晰。該訴求未來會如何發展,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