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抗疫.二】社運撕裂安定 音樂重拾信念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內地音樂平台酷狗音樂統計,僅該平台就有超過3,800人參與抗疫歌曲創作,上傳平台4,500首歌曲。再加上大量湧現的音樂作品和音樂現場,不禁讓人反思音樂的多方功用。
承接上文:【音樂抗疫.一】線上音樂會鼓勵大眾 歌聲用於治愈人心
歷史上,音樂集結來自全球的愛與關懷,共同面對社會動盪,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其中不得不提的、被無數理想主義青年追捧為「音樂聖地」的「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去年迎來了五十周年生日。
1969年的那場主題為「愛與和平」的音樂盛宴,被認為是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對後世文化影響深遠。在這之前,美國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美國總統甘廼迪和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先後遇刺身亡,越戰給美國人留下陰霾,各類民權運動不斷,反戰的嬉皮士運動達到高潮。創辦人米高.蘭(Michael Lang)、約翰.羅柏茲(John Roberts)、喬爾.羅斯曼(Joel Rosenman)和亞提.克恩菲爾德(Artie Kornfeld)期望用藝術治癒混亂的世界,不帶任何商業目的,單純用音樂讓人們忘記時下經歷的苦難和動盪。
這個音樂節在美國作家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的小說《伊甸園之門》獲評價為「只有一次音樂拯救了世界,那就是胡士托」。
十五年後,1984年,英國歌手菲爾.柯林斯(Phil Collins)看到新聞中非洲埃塞俄比亞等地區的人民,長期處於飢荒狀態,於是在當年的聖誕節之前提出設想,由鮑勃.格爾多夫(Bob Geldof)擔任召集人,由數十位當紅藝人以「Band Aid」為名共同灌錄單曲義賣,將義賣所得援助這些非洲飢民。
格爾多夫創作了歌曲《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並邀請數十位當紅歌手演唱。該單曲在1984年迅速熱賣,喚起愈來愈多人了解歌曲背後的故事,展開行動。 次年2月28日,45位當紅歌星齊聚美國洛杉磯某錄音室,其中包括巴布.狄倫(Bob Dylan)、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史蒂夫.旺達(Stevie Wonder)、萊諾.李奇(Lionel Richie)等。之後,格爾多夫更決定舉辦一場演唱會,進一步籌集善款,資助非洲飢民。
1985年的7月13日,一場名為「Live Aid」的大型搖滾樂演唱會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時舉行,以接力的形式演出,同時在澳洲和日本等地開設分會場。這場音樂會後來被人們稱為地球上最偉大也最重要的表演。讓人們意識到音樂或許可以改變世界。
「Live Aid」的演出一共持續了16個小時,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電視直播節目之一。倫敦現場共有72,000人參加,包括查理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音樂會上,歌星和音樂家帶來了名人效應,更重要的是,這種無國界的語言感染了每一個聽眾,讓整個世界都浸淫在無私的感情中。
美國女演員珍.芳達(Jane Fonda)當時這樣評價「Live Aid」:「這不只是個星光熠熠之夜,而且是流行音樂史上一個最高尚的時刻。它說明,流行音樂在過去幾年產生的眾多的歌星,對這個世界具有責任感。」
如今,三十五年過去了,我們因為疫情見證了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Live Aid」。 如果說,1985年為非洲義演可以看作是西方世界對非洲人民施以援手,那麼,此次的「One World」、「相信未來」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音樂表演則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社會運動中的音樂力量
此外,在社會舉行大型公共活動,音樂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在大型的社會運動中,甚至可以被視為武器。因應時代而出現的社運歌曲,往往成為箇中無形的利器。在紀錄片《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中有一幕,一位烏克蘭年輕人在佔領廣場上彈奏蕭邦作品《革命》。琴聲入人心,激勵抗爭的人們更加團結。
2003年的香港,沙士疫情讓社會人心惴惴不安。香港跨界別人士一起推動了「心連心全城抗炎大行動」,其中主題曲《香港心》更勉勵了當時的港人,治癒了憂慮和恐慌情緒。
在去年香港的反修例風波中,商場大合唱、國歌大合唱甚至是《願榮光歸香港》等出現,其本質也是以音樂連接人心,讓人看到音樂和社會密不可分的關係。
5月5日,「香港再出發大聯盟」成立,為了鼓舞人心,聯盟聯袂香港多位知名歌手,共同演唱了主題曲《再出發》。聯盟副秘書長、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黃英豪介紹說,希望用一首「打動人心、易於傳唱」的歌來團結人心,他更表示,日後會推出普通話版本,讓更多華人聽到這首歌,把香港人的心聲帶給世界。
有人說,這樣的音樂被政治和意識形態所擺布。例如前文提到的許冠傑的《同舟共濟》一曲,就因為受特首讚許,而被異見人士批評其政治立場。
香港民主運動過往也有不同的歌曲,例如紀念「六四」的《自由花》、2014年佔領運動的《撐起雨傘》,以及港人遊行時經常高唱Beyond的《海闊天空》、《光輝歲月》,更別提近期的《願榮光歸香港》。
期盼音樂創作唱出未來
音樂無法治癒身體上的疾病,卻能撫慰心靈的創傷,帶來極大的精神鼓舞。藝術作為全人類共同的愛好,增強了信念和力量,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積極發揮其社會性的作用。人和人,社會和社會之間的隔閡會因為語言、觀念不同而產生,音樂正是可以突破藩籬,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的重要媒介,比起文字、圖片和口號,音樂具有超越種族、跨越國界的感染力。
曾經,在利益的驅動下,音樂大多充斥娛樂至上和商業元素,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如今,音樂的社會意義因為疫情,再次被人們重視,意識到藝術終究是服務大眾的,不能被金錢所左右。
音樂有無數可能性,今天的疫情可以讓人們拋開一切,專心欣賞音樂帶來的:感動、鼓舞、治癒。希望民眾可以一如歌聲中所唱,盡快度過疫情考驗。未來,音樂或可以成為更為純粹的鼓舞人心的一劑良藥。
在當下,全球化的社會環境中,人類命運從來沒有像如今這樣在普遍聯繫中互相依存,整個世界可以說是息息相關。面對來勢洶洶、威脅全人類的病毒,合作是必然的。實質的行動可以帶來有效的作用,藝術則用一種不帶偏見、不帶任何政治立場的方式,將全人類聯繫起來,共同抗疫。
就像《We Are the World》歌詞,音樂團結全人類,藝術拯救人類自己:「天下一家,我們是未來。我們要創造光輝燦爛的明天,讓我們奉獻。這才是我們的選擇,我們在拯救我們自己。要創造一片新天地,全靠我和你。」
上文節錄自第21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25日)《音樂團結民心抗疫 歌聲無國界治愈全世界》,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