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方齊智|手心的力量 抓緊槓鈴為300磅重新定義 

撰文:葉詩敏
出版:更新:

在每個界別,總有些名字,街知巷聞。
但有些人,名字不響亮,做的事情亦不普及。在香港體壇亦然,惟看不見,非不存在。
這些名字,卻值得香港人一一記住;今次讓我們認識香港健力代表方齊智。

若香港鉛球代表杜婉筠在上一篇為「力與美」的「美」重新定義,那麼,這一次健力港將方齊智(Raymond)的體重數字,賦予的是創造香港紀錄的力量。

訪問擁有10項香港健力紀錄的方齊智,其實是先看中了他的身形:140公斤、約300磅的他,外形相當矚目,連健身室內的其他選手都不及他。由小到大都擺脫不了肥胖的基因,小六時已130多磅,中學達200磅,出來工作後「穩步上揚」,現在已接近300磅。

常規訓練在灣仔運動場的舉重室進行,在這個僅得200呎的狹小空間裏,放置了數部健力器材、槓鈴和鐵餅,還有書桌與儲物櫃,亂中有序,很大塊頭的他與普通大塊頭的健力選手們在器材間擁塞,以個人力量抗衡地心引力、突破並推爆人體重力極限。

方齊智,香港健力10項紀錄持有者,組別是120公斤以上級別賽事。(葉詩敏攝)
灣仔運動場的舉重室位於停車場入口右邊,平日很難發覺原來小屋內是健力練習室。(葉詩敏攝)

健力與舉重

舉重室很吵,時而聽到運動員練習時使勁推舉槓鈴而發出的「吒!」叫喊聲,很多時是槓鈴擲地的呯呯聲,身處這裏看到手紥腕帶、身穿裝備衣的大家各自修行、裝上鐵餅、推舉槓鈴,有點被民間低調高手包圍的感覺。

拿着攝錄機跟着他在擠擁的舉重室於器材間游走,聽他耐心解釋如何發力。力大無窮的方齊智說話輕聲細語,即使只隔一個身位都難以清晰聽到他說話。訪問時曾被他糾正了數次,原因是我經常把「健力」講錯成「舉重」,他也知道很多人都會把兩項運動混淆,甚至不太多人知道有健力的競賽。

在正式練習卧舉前,Raymond先做各樣的力量訓練。(葉詩敏攝)
健力雖也源於舉重,但分成深蹲、臥推、硬拉三個項目,比賽時分成不同重量級別逐項比較重量,統計總成績。(葉詩敏攝)

練下去的動力

「健力不是槓鈴過頭舉起的舉重,健力包括深蹲、臥推舉及硬拉3組動作,全身肌肉都需鍛煉到。」別看他「肥屍大隻」,身上囤積的一層層脂肪之下,卻是藏有厚實的肌肉。

36歲的Raymond從小便愛打籃球,7年前時因打球累積的傷患,便轉投可長期發展的運動,「想找一些年紀漸大都保持到身體健康的運動,上網找到健力總會的訓練班,便一直到現在。」喜愛運動的他以前曾做過健身,練過推舉和深蹲動作,去總會學習到正規的動作後,能夠做到的成績更加好,便有了繼續練下去的動力,「想看自己能做到幾多,每次去比賽突破到成績都很有滿足感。」

「玩健力後雖然重了,但感覺是覺得自己瘦了,沒以前那種鬆泡泡、累贅感覺。」(葉詩敏攝)
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在一個低沉後升回來。
香港健力代表 方齊智

一個人的奮鬥

在短短半年學到臥推舉便參加比賽,以121公斤體重舉起130公斤的槓鈴,首次比賽就打破了香港紀錄。「深蹲推到307.5公斤、推舉272.5公斤、硬舉是245公斤。」從他口中說出來像是很平常的事,可是現時推的重量已比當年多1倍,去年曾以體重137公斤卧推起272.5公斤。

香港120公斤以上賽事的健力運動員只有他一人,超過120公斤的界線,選手重量便沒有上限,體重130、甚至200公斤的人也在同組競爭。健力需要用到全身的力量,Raymond自言從前沒技術可言要靠死力,最深刻是在半年間由130公斤推到140公斤,讓他明白到克服的過程不是白費:「卜教練要求我做好推舉落點問題,那時改動作後只推到120公斤左右,到兩個月後習慣了動作後,突然就能突破到自己成績,推到140至150重量。那個經驗是很深刻記住的,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在一個低沉後升回來。」

「見到好多力量型的運動員,鉛球、鐵餅的體脂都不低的,運動員身形不一定要是短跑那一類。」他說道。(葉詩敏攝)

有時學習了新動作後,未必立即做到最好,只要用內心克服,等自己熟習後便能發揮出來;是他在這細小空間經歷過無數次自我質疑與掙扎後的體會。

由初時沒什麼技術用死力,到現在技術與力量俱備。「肥仔」、「大嚿」?他卻能夠把身上的脂肪與肌肉均用在對的地方。

300磅的「肥仔」?把身上的脂肪與肌肉用在對的地方就行了。我們眼中的肚腩,是展現力量的弧度。(葉詩敏攝)

認同300磅體重 衍生力量極限

身形龐大的憂愁,非所有人都能想像和體會。近似相撲力士的份量甚有壓逼感,我們視作日常的事他「不能」做,人多的旺角鬧市都不大會去,「有時我靜靜行路,有人回頭看到我會被嚇親,我面無表情行過都會故意避開我。我很少去多人的地方,因我知道條街沒足夠空間讓我行。」

不只是抱着百斤重走路,他連坐巴士也因座位狹小不舒適,而去考了電單車牌,「我身形如何擴展都好,在電單車上也沒影響。」他從容笑道。

站在背後默默守護Raymond的葉永玉,投身健力近20年且是骨科專科醫生,也是Raymond的動作分析員和心理調整師。(葉詩敏攝)

磅數重了 卻感覺瘦了

與身上的脂肪緊緊相依成長,他或許討厭世間塑造肥胖人士的各種標籤,但他至少不討厭自己,更因健力而找到自我:「自卑是源於自己信心,我又不會說因為肥而自卑。我也很認同自己體重,如果要我變到像時下年輕人般好瘦,我寧願選擇現在的肥仔身形,因為更加能做到我自己鍾意做的事,日常也很方便地用力量做到日常的事。」

他接觸健力後增重了,「雖然重了,但感覺是自己瘦了,沒以前那種『鬆泡泡』、累贅,深蹲做的多,下身也有力多了。」

就在這狹小的空間,一班業餘選手們不輸職業運動員的意志和訓練量,挑戰個人舉重極限。(葉詩敏攝)
只不過數字不同,但每個人挑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
方齊智
「其實我唔算(嚴格)控制飲食。」問他的飲食習慣是他說道。(葉詩敏攝)

「肥喎、大隻喎,咁有份量一定大力啦!」我嘗試用因「肥」而生的誤解去思考,再看到他手握槓鈴出盡全力的扭曲臉容,因着不理解而問了無聊一題:「是不是外人難以感受到底推百幾公斤有幾辛苦?」Raymond卻認真解答,「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的感覺,當你去試自己最大的重量時,就是那種感覺了。」

聽起來很抽象,實質是像推槓鈴的重量般把極限「推爆」:「只不過數字不同,但每個人挑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那種感覺便是我們要做的事。」

意志、力量以外,還要技術:「練習最難的是,好着重身體要識控制,不是躺在上面推起支Bar就行,要發揮到最大的重量需用全身去調節,包括腳、背肌、手、胸肌,全都要做到最好才可推到個重量,有力不代表就能推到。」他補加一句:「還有就是,對業餘來說,最難是要平衡工作和練習,好像今日我都沒有精神,昨日練完今日又要返工,你看我呆吓呆吓。」

年近八旬的教練卜錦文曾打破元老組的世界紀錄,在身形龐大的Raymond身旁很大對比。(葉詩敏攝)
「學習健力初期,卜教練要求我做好推舉落點問題,改動作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有突破。」他說那次經驗讓他明白每一次的進步,都必先經歷低沉。(葉詩敏攝)

30歲起步 追趕世界頂尖

運動員每天都面對失敗的殘酷,但現實本是如此,與上一刻的自己相互糾纏、拉扯、戰至突破的一剎。舉重室內因施力而咆吼的叫聲四起,他說每次比賽前都必定會恐懼、擔心,這是正常不過的事。「但我知道背後有教練和隊友相助,上到台大叫一聲便出盡全力。」那聲獅吼,藏着眾人的力量。

在世界舞台未及耀眼的香港運動員更明白掙扎的滋味,「即使是參加世界賽,都想予人覺得我們是有實力的,即使不能踏上頒獎台,都讓人知道我們有實力挑戰和競爭。」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肥仔」的志氣。「好享受代表香港出外比賽的感覺,未成為健力選手前,我只是一個身形肥胖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肥仔,從沒有想過運動能帶給我成就或滿足感。」他續說:「以前打籃球因身形而在籃底做一些苦力工作,沒有特別明顯,玩這項運動本來想鍛煉身體,沒想到學起來能取得大進步。」

無裝備是指沒有穿高度支撐裝備衣的比賽,參與有裝備比賽的Raymond後來換上了硬物料所製、難以伸展的裝備衣。(葉詩敏攝)
由於裝備衣物料限制伸展,選手需要更強的力量、技巧與適應,推完一Set後他連跟我說話都稍喘氣。(葉詩敏攝)

一起認識香港健力選手方齊智(按圖進入)

+16

去年初,他隨港隊到大阪一個世界冠軍級別選手的健身室訓練,跟世界最強學習如何控制肩胛骨,「教練葉永玉醫生領悟得最多,她用了兩個月時間領悟動作,不斷用輕重量去實習再教導我們,我們成績也進步了很多。」

Raymond由260公斤推到270公斤,隊友橘井政人則由280去到290多,透過技術訓練去提升。對於與世界的距離,他說「很遠很遠」,特別是世界級選手都是全職運動員,有足夠時間和資源訓練。「我起步已經遲,別人10幾歲開始,我30歲才開始,本身每個去到世界頂級的,都有一些過人之處,不是我們想學就學到;有過人的毅力、技術和自己不同的訓練,我們未必可以去到世界頂尖,但我們會盡力去追。」

手掌心因長期推舉槓鈴而磨損和起繭,「要用刀𠝹走」,大驚小怪的我聽到都驚。(葉詩敏攝)

肥,是不爭的事實,肥讓他的人生有所變化,也是事實。然而,肥沒有限制了人生的可能性,「年紀再大去到4、50歲會調節體重,但現在想以自己體重為我的項目爭取最好成績。」

別人質疑能舉起的重量,儘管去嘗試,因除了以身體最大的力量一氣呵成推起槓鈴,長期舉鈴而破損的手心傳來的意志力,那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力量,看不着、摸不着,卻會在最需要的時候爆發出來。

在這有點老舊的斗室中征服力量,「我不計較付出了多少,反而計較住自己其實已有很多收獲。」為冷門項目而奮鬥的他說道。(葉詩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