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摔跤】騎士武士都懂 應對盔甲的古老技術
在遊戲《For Honor》中,出現了歐洲騎士、日本武士、維京狂戰士、中國武者相遇的設定。到底不同時代的戰士,孰勝孰負呢?面對身披重甲的敵人,到底他們又如何入手呢?
▍盔甲的究極體:中世紀板甲
隨著人類文明發展,人類逐漸掌握爭戰用具的打造技術,由是攻防具的演變與武術發展息息相關。防具因應兵器傷害而進化,兵器亦會因應防具變化而更進一步,包括發展出新式的兵器,改變兵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及至現代社會,不同的防具應用到各種搏擊運動中,間接影響到不同武術在搏擊時的技術表現。
若要舉出防具表現極緻的例子,相信不少人會想起中世紀歐洲的「全身板甲」(Full Plate Armour)。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身穿板甲的騎士如電影、漫畫中展示般「笨重無比」、「動作緩慢」,其實板甲在設計時已經把活動能力計算在內:務求在提供保護之餘,亦不會對裝備者的身體活動造成過分限制。因此板甲的活動範圍實際上比一般想像的還要大,可以作出大部分基本體能動作,包括快速奔跑(當然會比常人慢一些)、平躺後站立、跳躍上馬、側手翻等等。
除了以往【武備志】介紹過的破甲招式「半劍」及「殺擊」,或用上破甲兵器,或攻擊板甲弱點外,其實無論東西戰士都會用上一種技術——摔跤。
相關文章:
半劍|手執劍刃化劍為短矛︰刺勾擒摔奪兵 剋制中世紀板甲的劍技
殺擊Mordhau|中世紀破甲劍技︰手握劍刃倒劍為錘 不會割傷手?
【瑞士戟與長柄大斧】歐洲中世紀的破甲兵器
【中世紀騎士】淺談15世紀歐洲板甲的性能和弱點
▍摔跤運動的發展:
說摔跤是人類生而有之的本能絕不為過,是空手格鬥中必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自古以來在世界上不同文明都發展出各自的摔跤文化。
摔跤跟田徑一樣,都可能是世上最古老的競技運動之一。出土壁畫顯示,較具形式的摔跤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便已出現。早在公元前708年,摔跤便成為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技項目之一。
古代希臘視摔跤為一種科學、一種上帝賜予的藝術,以及對年青人最為重要的運動訓練。直至公元前708年,摔跤正式成為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流行在希臘城邦之間。可是,在公元139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Emperor Theodosius I)禁止所有異教的遊戲,並宣布終止舉辦奧運會。 自此,摔跤作為民間玩意一直流傳。
在中國,摔跤運動在春秋時代就經已相當盛行。按北宋《角力記》記述,民間會在正月十五的上元節舉行角力表演,經常會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
除了運動層面外,摔跤更經常用作軍事用途,成為必修的戰鬥技巧,甚至成為對付重裝對手的方法之一。為何摔跤能夠剋制連刀劍都不怕的裝甲士兵呢?
▍為何摔跤是對付裝甲對手的手段?
一般而言,在中世紀對付裝甲騎士會有以下數種方法。第一,針對板甲的弱點部位進行刺擊。第二,以鈍擊兵器或質量較大的兵器打擊。第三,剝奪騎士的移動力或攻擊力。而摔跤技術則屬於最後者。
限制對方移動力 減低對方攻擊威脅
首先,金屬護甲能夠抵消大部分砍劈攻擊,雖然可以刺擊攻擊板甲間的弱點,例如眼部縫隙、腋下、手肘內側、胯下、腕甲邊緣、膝蓋及大腿後方等部位。可是,一來對方會刻意提防,二來在移動間攻擊盔甲弱點的難度十分高。
因為摔跤是利用人體重心、關節限制來令對手失平衡倒地,所以對披甲對手同樣湊效。一方面在纏抱的狀態下,對方沒有足夠空間揮動手上的主兵器,如長劍、矛、盾等,能夠一定程度弱化對方攻擊。
一旦對方倒地,為了恢復站立姿勢,對方手上兵器將會無效化。若上位者能加以操控對方體勢,便可制壓對手乘隙攻擊對方弱點。而且對方在地上等同完全失去移動力,能輕易被己方包圍夾擊。還有在倒地狀態下,倒地者即使揮動兵器攻擊,亦會威力大減。
可是,使出摔跤亦同時伴隨著一些風險。假如己方在防護裝備上不及對方,必須闖過對方兵器攻擊才能接近,進入纏抱距離。而假如己方人數少於對方時,即使成功摔倒對方,自身亦會因為失去機動力而遭到包圍打擊。
而且假如對方暗藏小刀或匕首,在地上混戰期間,施摔者可能反被刺中要害。
最後,若自己在摔跤途中反被摔低時,以上所有反效果將歸於自身,令自己陷入被壓制的危機。
簡言之「在戰場倒地等如死亡」,戰場上的摔跤技法較適用於己方人數佔或單對單的情況下,而且伴隨風險較高。
▍歷史上東西方摔跤的軍事例子
在十五世紀的歐洲,在不同的武術指南都記載著「裝甲摔跤」的技法。例如成書於十五世紀三十年代左右的德國劍術指南Gladiatoria(MS KK5013) 及 成書於1459年的Talhoffer Fechtbuch (MS Thott.290.2º) 中,便展示了對付手持長劍、長槍、戰斧、匕首的裝甲騎士時,如何空手或借助兵器摔倒對手。中世紀意大利劍術家Fiore dei Liberi 更將摔跤定位為「所有武術之根本」,而摔跤亦是當時中世紀騎士們必須自小學習的戰鬥技術。
回到東方世界,先以日本為例。由於古代戰場的需要,在江戶時代以前日本發展出各種制服敵人的體術,如「組討」、「捕手」等各多不同流派的古武術,這在後來被統稱為「柔術」。各種摔跤技術被應用在不同武術之中,更成為對付甲冑敵人的常用手法之一。
摔跤在中國具有深遠的歷史,早在春秋時代就經已相當盛行。按北宋《角力記》記述,民間會在正月十五的上元節舉行角力表演,經常會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在唐朝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武舉制度中,摔跤便跟射藝、馬槍、負重等並列為考試項目之一,成為選拔將才的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滿州文化中,摔跤被稱作「布庫」(滿語:ᠪᡠᡴᡠ)。清室入主後,皇室對布庫極其重視,於是便設立了善撲營(滿語:ᠪᡠᡴᡠ ᡴᡳᡶᡠ ᡴᡡᠸᠠᡵᠠᠨ),選拔優秀力士進行布庫訓練並跟蒙古各部競賽。善撲營在京師的壯大,不僅豐富了漢人本身的摔跤技術,亦為後世中國式摔跤的發展立下重要基準。
根據【香港手搏摔跤總會】指,跤衣的前身是旗兵的鎧甲,跤衣在歷朝防衛嚴密的宮廷更不可或缺。守護皇室要員的待衛中的「不帶刀待衛」,因為不能攜帶兵器,亦不能穿甲,只可穿「旗鎧」最外的背心、長褲及靴,赤坦上身,以示對宗主坦誠無懼的勇氣,故亦有「勇士」之稱。由是可見,摔跤亦成為清朝禁衛的必備技能。
總括而言,無論在古今東西方文化中,摔跤都作為軍事訓練之一,更是其中一種對付重裝敵人的方法。可是,由於摔跤纏鬥伴隨著一定風險,所以一般都作為次要手段,甚少出現在戰陣之中,更常見於對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