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你是否也住「堅離地城」?

撰文:特約轉載
出版:更新:
「離地中產」一詞自發明以來,便與「草根階層」對立,似乎「離地」只適合套用於中產以上階層。但只要細心一想,「離地」意識其實不只產生於中產以上階層,所謂的「地」,泛指一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只要對香港社會的主流意識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不管其身屬任何階層,甚至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離地」者。
INVO

▲(Qwer132477攝,CC BY-SA 4.0

文:INVO

今天,「離地」一詞已經成為一個萬能 Key,頻現於坊間評論和網絡言論之中,由於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存在着巨大差異,「離地」意識觸目皆是。不管是不諳民間疾苦、不食世間煙火,還是不顧歷史和現實,妙想天開,都可以用「離地」一言以蔽之。

「離地中產論」:月薪幾十萬 只要「飲咖啡看法國電影」都是中產?

財政司長曾俊華。(羅君豪攝)

很少有人細究「離地」意識究竟意味什麼?通俗而言,「離地」通常是指有人對社會,尤其是基層生活缺乏認知。例如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薪俸收入相當於香港工薪階層數十倍,但仍「謙虛」地把自己劃歸「飲咖啡、喜歡看法國電影」的中產階層,而被民眾抨擊脫離實際,成為「離地」意識的典型;以至「離地中產」一詞自發明以來,便與「草根階層」對立,似乎「離地」只適合套用於中產以上階層。

但只要細心一想,「離地」意識其實不只產生於中產以上階層,所謂的「地」,泛指一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即整體社會的主流意識,涵括所有的階層。因此,「脫離」可以是雙向的,只要對香港社會的主流意識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不管其身屬任何階層,甚至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離地」者。

從三層面解構「離地」:思想、行為、生活圈子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而言,「離地」基本上指對香港的歷史和社會現實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思想方法片面,看法不切實際。這或許會令不同階層的文化之間產生鴻溝,令不同階層的交流減少,逐漸疏離、凝固,以至於產生衝突和對抗。然而當這類現象經常發生時,很容易造成社會階層的群體的分裂,後果十分嚴重。

筆者認為,「離地」意識可大致分為以下三個層面:思想上、行為上以及生活圈子。

思想:一個人對其他階層的認知和理解;
行為:他的日常生活有多大程度上隔離了自身與其他階層的互動;
生活圈子:一個人的親朋圈子的階層多元和包容程度。

按美國政治學家 Charles Murray 的說法,階級隔離(Class Segregation)是「離地」意識的成因,同時亦是其表現。階級隔離意指每個階層都集中聚居於少數區域,若果將社會簡單地區分為富人和窮人,那麼階級隔離就是富人與富人住在一區,窮人與窮人住在另一區,兩者甚少交集;同時,兩者工作環境、娛樂地點、受教育機會等等均極為不同,以至對對方的生活、文化、經濟狀況都知之甚少。這進一步造成社會階層之間的隔閡,使得各方對於其他群組的生活毫無認識甚至存有誤解,生活在各自階層的無形社交泡沫(Social bubble)之中。

階級分隔 生活在社交泡沬中

當一個人生活在某個社會階層構建的「堅離地城」時,他/她每天在家或是在工作、社交等環境出入,都只見「同類人」,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食飯、購物、娛樂等,也是與「同類人」捆綁在一起,以至對泡沫以外的人和事物都不聞不問,亦不關心其他階層的甜酸苦辣。

當一個社會分離至此,各階層則會名為同一屋簷下,實為陌路人,同一個社會裏並存着不同的平行世界,社會各階層就自身利益和觀點爭吵不休,陷入進一步的分化便在所難免。

有沙田私樓住客以為沙田沒有什麼公共屋邨。(林振東攝)

而「離地」的情況愈厲害,我們就愈容易生活在一個各階層割裂、以至充滿着偏見和歧視的社會。正如香港中文大學李立峯教授的焦點小組(Focus group)討論中帶出的話題:他發現有部份家住私人樓宇的參與者對同區其他階層的生活認知有限,甚至不曉得區內還存在不少幾十年的公共房屋,誤以為區內絕大部份民眾均住私人屋苑之中。可見活在泡沫之中,容易令人忽略身邊的事物,無視自己階層外圍的生活。

《窮富翁大作戰》(節目宣傳片擷圖)

跨出「堅離地城」 以增進同理心為目標

早些年,香港電台《窮富翁大作戰》的節目,已經揭露因為「離地」意識而導致社會不同階層在思想上的分裂。不少參加者對其他階層的情況認識不足,意識不到改善生活質素、注重健康飲食等生活方式,對於缺少足夠時間和金錢的草根階層而言,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若果不是參與該節目,恐怕大部份參加者均不會在節目後有恍然大悟之感,而會繼續活在自身的舒適區中(comfort zone)。

當前,社會正面對日益兩極分化的爭拗,如何增加各群體之間的理解,增進同理心,以消除偏見和歧視,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各階層必須走出自身的舒適區,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效減低盲區的形成。

參考資料:

Lee, F. (2016). 【研究室手記】離地中產是怎樣煉成的.

Murray, C. (2012). Coming apart. Simon and Schuster.

 

【編按:作者INVO由一群熱衷於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組成,希望從 small trends 帶動討論,拆解社會上大大小小的 mystery。】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