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手記】離地中產是怎樣煉成的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私樓組參與者的一句話,說沙田沒有什麼公共屋邨。當時自己心裏暗叫:「唔係啩!」…那位沙田私樓居民的說話顯示,當一個人的生活世界只局限在自己階層的範圍時,他可以對明明就在附近的東西視而不見。
李立峯
有沙田私樓住客以為沙田沒有什麼公共屋邨。(林振東攝)

幾年前應馬傑偉邀請,開展了一個探討香港社會及文化轉變的研究。題目好闊好大,總之實際上就是委託新傳學院的民調中心,在2012和2014年做了兩次電話調查,以了解市民對社會的認知和價值取向,同時又跟梁啟智、鄧鍵一等幾位朋友,一起做了一系列的焦點小組(focus group)訪談,就是那個以區域為單位的焦點小組。(編按:以地區分組的文化與社會轉變焦點小組研究,詳見【研究室手記】香港人的方便主義。)

沙田無乜公屋? 離地中產的印象

人力和資源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地區都包括到研究之內。但我們的選區希望覆蓋港九新界,以及包括較中產和較草根的地區。不過,沙田較難在階層上定義,所以我們又把沙田分為私樓組和公屋組。

結果,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私樓組參與者的一句話,說沙田沒有什麼公共屋邨。當時自己心裏暗叫:「唔係啩!」沙田有禾輋、瀝源、乙明、沙角、博康等。沙田的確不像屯門,但不能說沒有什麼公共屋邨。

其他同是沙田私樓居民的參與者,沒有認同或反駁那位男士說的話,但從他們對不同問題的討論中,也可以感受到,公共屋邨在他們的生活世界之外。就算住在同一地區,不同階層的市民食飯買餸、娛樂消費的場所,都可以很不一樣。

割裂的生活世界 形成嚴重偏見

就算住在同一區,不同階層的市民食飯買餸,娛樂消費的場所,都可以很不一樣。(資料圖片)

當然,這分割不是絕對的,一個人多經常進入不同背景市民的生活環境當中,大概要看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社交網絡、工作、生活習慣等。但那位沙田私樓居民的說話顯示,當一個人的生活世界只局限在自己階層的範圍時,他可以對明明就在附近的東西視而不見。

所謂離地中產,大概就是從生活世界的分割中產生的。

如果一個人對某種社會事務有強烈的態度,大多是因為他在生活世界中,有某種相關體驗。焦點小組訪談中,提到自由行問題時,沙田區公屋組青年會說,沙田中心的文具店和漫畫店如何消失,新城市廣場的轉變如何使他們失去了一個跟朋友在放學後「hea」的地方。黃大仙組會跟你說,黃大仙廟前的旅遊巴如何阻塞交通,元朗或天水圍居民談的就是大馬路的擠擁。對自由行問題反應最不強烈的是太古城組,因為沒有多少自由行去到那裏。

我大概也是個離地中產,在美孚新邨長大。但父母都出身寒微,尤其是母親,小時候自己常到牛頭角下邨的外婆家。中學讀的也不是什麼名校,九龍工業,有個不太好聽的簡稱「九工」,同學中除了沒有什麼富豪子弟外,什麼家庭背景的都有。有時也會慶幸,成長過程中能接觸到不同背景不同生活狀況的人,對基層的生活和社會的多元性不會過份無知。

但我有點懷疑,隨着社會流動性減低,敎育制度的轉變等,整體而言,在今天的香港,不同階層和背景的市民,是否比過往少了交集?若是,這又會對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編輯加把口—

人嘅階層,原來會影響埋自己對社會嘅認知,甚至對社區附近嘅人和事,視而不見。

若果離地中產如是,其他階層又會點?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