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板仔周記】我大學讀歷史卻做「釘板」,有咩咁出奇?
釘板仔周記(一)
我叫阿平,三十多歲,在本港某大學的歷史系畢業,職業是「建築木模板工人」,也就是俗稱的「釘板佬」,入了行大概 9 個月。 各位也許會覺得奇怪,唸歷史跟「釘板」,怎麼說都是兩碼子事吧。唸了這麼多書,卻去做地盤,不是很浪費嗎?
會有這樣想法的,大概也有一定年紀吧。因為今天的年輕人應該都很清楚,除非是醫科、法律等「專業」科目,否則大學唸什麼,其實跟畢業後做什麼工作當真沒有多大關係。在大學生當中,大概也沒有人會天真到認為唸「哲學」的,畢業後就會成為「哲學家」吧?其實大多數人畢業後,結果都是找一份普普通通的文職工作,一輩子也許都不會與大學時唸的東西,再有任何交集。在大學,甚至中小學唸過的東西,在工作上沒有用得上,似乎也是一種常態,但也不會有多少人覺得這是「很浪費」。
既然如此,唸歷史,卻做「釘板」,其實也沒有什麼嘛!
在地盤的這段日子,我發現地盤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跟自己原來的印像,以及外界社會對它的想像,有很大差別。
有時我真的很詫異,註冊的建造業工人超過30萬,佔就業人口十分之一,但社會卻好像很少聽到他們的聲音。當然,這種「無聲化」的描述,其實也同樣適用於其他大量「體力勞動者」。對於各種社會議題,無論是傳統媒體,或是互聯網上的新媒體,出現的都只會是某種意義上的「菁英」意見和想法。至於社會基層的各種體力勞動者,他們得到的,最多是「被代表」的機會,被各種不同的代表──也許是工會領袖,也許是老闆們,也許是政黨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員,各取所需地截取、擺弄,成為不同賭局中的籌碼。
我不敢說自己可以代表整個建造業,以至所有的體力勞動者,但我至少每天實實在在地參與其中。常聽人說對某件事「感同身受」,但說穿這種「感」畢竟也只是一種「離地」的想像罷了。只有曾經一起流血流汗,一起日曬雨淋,一起喝啤酒,一起吃着「男人的浪漫」,才能真的有「身受」的「感」。
我希望,能夠借這小小的地方,與各位分享各種各樣的「感」,讓社會能夠聽到這些平凡卻真實的種種聲音。多謝各位。
【按此看下一回:射波or not射波? 地盤佬落雨天的內心掙扎】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