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不再排住隊爭住做:當iBank失去一代人信任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Uncle,畢業後我想入iBank,你點睇?」先說uncle,榮升uncle已有一段時間,當我和他們爸爸差不多年紀,沒法否認了。言歸正傳,他之所以問,必定覺得有問題,希望我以長輩兼過來人身份提供意見。

今日年輕人有志投身iBank,不是挺起胸膛大聲宣布,而是左顧右盼細細聲說,而且說完之後,補加:「但係我這樣做,是為了盡快儲一筆錢,然後追求真正的理想……」這現象當然跟iBank過去20年的名聲有關。傳媒把iBanker描繪為對社會沒貢獻的吸血鬼,荷里活電影把iBanker塑造為歹角。年輕人應該對將來充滿希望,把目標定得最宏遠和神聖,例如參與改變世界的項目,畢業後加入iBank,立即被同輩視為唯利是圖者。兩個年輕人,畢業後一個加入iBank,賺取球球聲的收入;一個加入科技公司,有份改變人類的未來,社會怎評價這兩個人?

社會瀰漫着討厭金融的風氣。金融被視為無用,左手交右手,毫無增值,是沒靈魂、沒內涵的行業。據知仍有不少人申請入iBank,但數目不如前,在年輕人之間吃香程度今非昔比。iBank面對嚴重的問題,這問題超越形象,關乎行業的長遠將來。或者仍有iBank高層不以為然,心想仍有大把人排隊爭住進來,但失去一代人的信任,長遠影響大至難以想像。

我處身過欄杆的兩邊:做過iBank,做過iBank客戶,對這行業有些看法,嘗試解答世姪的問題。金融在書本上的用處,例如資金配置、控制風險等,不多說,世姪比我更熟讀書本。隨着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金融這些年對社會的重要性有增無減,討厭金融等於漠視現實。金融的有用性黑白分明,我反而想討論iBank這職業對年輕人的吸引處。

iBank對我最吸引的地方,是它的難——難入、難做、難做得好。(視覺中國)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對金錢的意識不強,這時候我們都是塊海綿,忙於吸收四周事物,金錢是副產品。或者1980年代的社會環境不同,向上流動的渠道暢通,上一代年輕人有更大本錢嘗試新事物。當年iBank吸引我的地方,是iBanker彷彿在處理一些重要和困難的事情,能夠身處高手當中,我覺得好型。我只能從外面看進去,真正掌握到的,是表面東西。

那年代「金錢是副產品」的意思,年輕人以為做得好的話,錢自然會來,被同輩覺得有型,反而是首要目標。iBank對我最吸引的地方,是它的難——難入、難做、難做得好。那年代我們在辯論General Electric的估值,綜合企業應否有溢價;今日iBanker在探索Amazon這種不賺錢科技企業的估值方法。這些課題的複雜性引人入勝,牽涉的解決問題能力,跟醫生和律師不相伯仲。iBank需要的人不多,站得住腳不會是符碌,能夠加入高手林立的團隊,那種挑戰令人嚮往。

年輕人急性子,希望看到成績表,還要即時知道。金融市場的特點,是提供即時成績表,所有人一目了然。年輕人不怕輸,只求公道,iBanker學到金融市場鐵面無私,從不說謊。

心高氣傲的iBanker必定試過撞板,因為自視過高,分不開技術和幸運,高估自己的能力。撞板是有用的經驗,有些人倒下不起,被迫離開,起到身的人對自己的能力,以及對謙卑的定義,有新的領會。風險在金融市場無處不在,iBanker窮一生之力在找尋計算風險的正確方法,最後結論是千萬不可高估自己。

iBank行業面對最大的難題,是為什麼經過精挑細選的精英年輕人,進入iBank的環境後紛紛做出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政府以法例加以管制,可以治標,但治本最終須靠iBank本身從內至外,從下至上,進行改革。改革的其中重點,是重新吸引有志的年輕人,願意加入,付出時間和精神,逐步建立成績。

世姪,iBank仍有用,仍有趣,仍有型,你們一代人將會有份改造這個行業,好玩呀!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帶着歉意做iBanker」,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