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劉慧卿:緬甸抗爭之路給予香港的啟示

撰文:劉慧卿
出版:更新:
與緬甸相比,香港人是享有較多的人權和自由,但香港普選仍然遙遙無期。昂山素姬和勇敢緬甸人民的沉痛經歷,贏得國際社會的讚賞和支持,更是非暴力抗爭的典範。
劉慧卿
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到訪緬甸會見全國民主聯盟領袖昂山素姬(相片由作者提供)

緬甸聯邦國會兩院的652名議員於3月15日進行投票,選出廷覺(Htin Kyaw)為新一任總統。該國於去年11月8日舉行大選,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取得壓倒性勝利,掌握上下兩院的多數議席。由軍政府制訂的憲法禁止總統有外籍家人,因為昂山素姬的亡夫和兩名兒子是英國人,所以她不能參選總統。

經過幾個月的談判,昂山素姬無法說服軍政府同意修改憲法讓她參選,因此全國民主聯盟在下議院提名昂山素姬的親信、受人尊敬的作家廷覺參選,在上議院提名欽族議員方替烏(Henry Van Thio)參選,軍方則提名強硬派退役將軍明穗。因為全國民主聯盟控制兩院,廷覺以360票勝出,將出任總統,其他兩名候選人則任副總統,3人將於於4月1日正式履職,但軍方仍掌控3個重要部門:內政,國防和邊境事務。

雖然昂山素姬不能當總統,但她一再表示無論如何,她都會成為緬甸的實際領導人,更會凌駕於總統之上。此話一出,令輿論嘩然,很多人都要看新政府將如何運作。

在2月中,我應聯合國發展計畫的邀請,到緬甸參與培訓新當選聯邦國會議員,期間與昂山素姬會面,我向她表達香港人對她和緬甸人民的祟高敬意。我亦提及香港面對嚴重的撕裂問題,令愈來愈多人,尤其是年青人,對前途感到無希望;有些人更質疑用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手法爭取民主是否有效。昂山素姬強調不贊成用暴力方法爭取民主,而其30多年的和平抗爭經驗更是令緬甸踏上民主之路的主因。

緬甸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的小支持者,仍手持她父親昂山將軍的畫像以示支持。(路透社資料圖片)

昂山素姬抗爭之路

昂山素姬於1945年6月生於仰光,其父親昂山將軍於1947年起草緬甸獨立憲章,並與英國政府談判,但同年被政敵暗殺,而緬甸於1948年1月成功宣布獨立,昂山將軍被視為緬甸之父。昂山素姬隨母親到印度,在該地中學畢業後到英國牛津大學深造,1972年與英國學者邁克.阿里斯結婚,育有兩名兒子。

緬甸於獨立後實行民主議會制,但因就憲制議題爭論不休,又有不同種族和政團的分歧和矛盾,削弱了民選政府的能量和威信,軍人於1962年奪權成立軍政府。緬甸經濟持續下滑,引起群眾廣泛不滿,於1988年在全國多處遊行示威,要求以民選政府取代軍人政府。

昂山素姬亦於當年,由英國返回緬甸照顧其生病的母親,同年爆發8888民主運動,軍政府領袖尼溫將軍下台,但新軍政府對示威者進行血腥鎮壓,數百名民眾死難,舉國瀰漫著恐怖氣氛。很多受害者、激進分子和退役高級軍人要求昂山素姬出來領導民主運動。深受印度聖雄甘地的非暴力理論影響,昂山素姬開始參與政治,致力推動民主制度。

於1988年8月26日,昂山素姬出席在仰光雪德宮大金塔西門外廣場的集會,向近100萬名群眾發表演說,謂她不能對祖國所發生的一切視若無睹,亦不認同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解決危機,因為這樣做表面上可能有效,但實際卻讓自己墮落至與軍政府同樣的地步。

昂山素姬與盟友於1988年9月籌組全國民主聯盟,並出任黨主席兼總書記,該黨迅速壯大成為緬甸的最大反對黨。自成立以來,全國民主聯盟在軍政府殘暴執政的環境下堅持從事非暴力運動,爭取早日實現民主多黨制,支持自由、人權、法治與民族和解。在1989年7月,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罪軟禁昂山素姬,阻止她參與為1990年大選而舉行的遊行和宣傳活動。

雖然如此,全國民主聯盟仍在1990年的國會選舉中大勝,在492個議席中贏得392席,但軍政府拒絕交出權力,更廢除選擇結果,繼續軟禁昂山素姬,並宣佈全國民主聯盟為非法組織。昂山素姬於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無法前往挪威領獎。其實自她於1988年從英國返回緬甸,便拒絕離開國家,因為她恐怕一但離開,便永遠不能再回到緬甸。

昂山素姬(右)及緬甸候任總統廷覺(黃衣者)。(Getty Images)

軍政府於1995年釋放昂山素姬,但不容許她離開仰光到各地演講,她更一直受軍政府監視。其丈夫患上前列線癌,軍政府向她發出離境簽證,但她拒絕前往英國探望,其丈夫於1999年3月在牛津去世。昂山素姬自1989年遭軟禁以來,只能見過丈夫5次。

昂山素姬於2000年9月第三度被軟禁,於2002年5月由聯合國主持的秘密協商後獲釋,但於2003年5月再次遭關押及軟禁,直到2010年11月才重獲自由。緬甸人民面對經濟不景及民生困苦,軍政府更於2007年8月決定取消燃油補貼,導致加價1至5倍,公共汽車收費漲價一倍,引發群眾連日上街示威,要求民生物資價格合理化,和釋放昂山素姬及其他政治犯。軍政府拘捕異見人士,並宣布宵禁,更指抗議和示威是由外國挑撥引發。

「番紅花革命」引起國際關注

同年9月18日,數千名佛教僧侶參加示威遊行,被媒體稱之為「番紅花革命」(Saffron Revolution),得名於站在示威最前線的高上地位佛教僧侶,而遊行群眾更將象徵僧袍的深紅色帶子別在衣服上,表達對僧侶的支持。於9月24 - 25日,十萬人在仰光參加示威遊行,亦有群眾在另一城市曼德勒發起遊行。軍政府下令軍車駛進仰光,為平息動亂作準備,並再次實施宵禁。但群眾不理會警告,在雪德宮大金塔聚集,手持旗幟高叫口號,與軍警爆發衝突,示威者被武力鎮壓,多人被殺,百多人受傷,300多人被捕,半數為僧侶。

事件引起國際關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籲軍政府透過與反對派對話達致和解。多國政要和國際組織對緬甸人民的勇氣表示敬佩,支持他們以和平抗議完結一個以不公義和壓迫手段管治國家的邪惡政權。

持續的國際壓力,迫使軍政府走向政制民主化,用此換來西方國家取消制裁,讓緬甸可以發展經濟。全國民主聯盟於2011年12月獲軍政府批准重新登記註冊,並派代表參加2012年4月的國會補選,該黨成員角逐44個補選議席,贏得43席,昂山素姬亦當選為國會議員。

香港大學於2012年3月15日向昂山素姬頒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表揚她以非暴力方式爭取民主和人權的貢獻,但她沒有出席,只以錄像講話回應。我在緬甸時亦邀請她訪港,與港人分享其抗爭的經歷。

民主政制的發展不能只用增加直選議席的數目來衡量,除了普選議席,亦包括其他建構文明公義社會的組織。(資料圖片)

和理非有沒有效用

3月14日我應城市大學邀請出席一個與學生分享的論壇,席間有同學問我,民主黨在最近10多年為推進香港民主運動做了什麼,他們更質疑用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法爭取民主是否有效。

我告知同學,我於2月到訪緬甸國會並與昂山素姬會面,對緬甸人民所作出的犧牲和抗爭表達崇高敬意。我謂民主黨多年來爭取普選,雖然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無望,但我們是不會放棄的。我更希望可以與商界和各界人士和政黨溝通,達成共識,為港人,為下一代,爭取一個民主、自由、有法治、有公義的社會。我亦促請北京官員與香港各界包括異見人士溝通,增進互相的了解。

至於民主政制的發展,我指出不能只用增加直選議席的數目來衡量,因為除了普選議席,民主制度亦包括其他建構文明公義社會的組織,如平等機會委員會、申訴專員公署、私隱專員公署、法律援助署和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都是維護人權自由的重要機構,雖然他們有不足之處,但亦是公民社會多年來爭取的成果。

民主制度同時包括建構文明公義社會

我告知同學,在以往20多年,民主派人士年努力爭取民主,捍衛民生,迫令政府在教育,醫療,和福利等民生事務投放更多資源,雖然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們不應否定以往民生項目的改進。

在這20多年,民主黨和公民社會盡力捍衛市民的人權和自由,維護法治和司法獨立。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努力,香港人極可能不會享有今天的自由和法治,而當年領導人鄧小平向香港人作出的「一國兩制」承諾更可能會蕩然無存。

與緬甸相比,香港人是享有較多的人權和自由,但香港普選仍然遙遙無期。昂山素姬和勇敢緬甸人民的沉痛經歷,贏得國際社會的讚賞和支持,更是非暴力抗爭的典範。很多香港人為緬甸踏上民主之路感到興奮,並衷心希望該國可以成功走上民主富強的康莊大道,更明白緬甸人民的成就,是透過堅毅不屈的抗爭和犧牲來達致。

香港的「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承諾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衝擊,有同學問香港人應如何自處。我促請他們多關心公共事務,登記為選民,支持理念相同的人士進入議會,為香港打拚。相對於很多處於水深火熱,恐怖襲擊和戰火連天的國家和城市,香港是比較安全和自由,但愈來愈多香港人對前途感到絕望、煩躁、憤怒和擔憂,社會亦嚴重撕裂。我們應推動社會各界積極討論香港的未來,包括2047年後的定位,而我是堅信,大部份香港市民是希望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法持續抗爭。

【作者為民主黨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文為讀者投稿,投稿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