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大概是戴眼鏡、穿極簡約但貴的衣服、愛攝影和用帆布tote bag,有些網民早幾年這樣歸納特徵。研究香港「文青」的學者卻思疑,何以如今在香港人的定義裏,「文青」只有消費和生活品味,而沒有半點文藝元素。香港「文青」理應包括從事文藝工作的青年。但他們卻從沒被視為有正職,大多被當是業餘愛好者。像Thomas與Kathy。他想成為大底相機攝影師,她想成為西洋書法家,旁人封他倆為「文青情侶」,有個文藝理想卻收入不穩。但在這商業至上的都市要做「文青」,怎走下去?攝影:吳鍾坤、撰文:林可欣
Thomas與Kathy在學院相遇,6年前還是多媒體與數碼娛樂科的同班同學,他和她卻偏偏不愛電腦科技,喜愛手作工藝。(吳鍾坤攝) 二人志趣相投,但原來來自兩個生活世界。他曾覺得與她不相襯。(吳鍾坤攝) Kathy是小康家庭的乖乖女,從不用為生活煩憂,穿戴的都是名牌貴物。她逛銅鑼灣與尖沙咀,亦記得小時候爸爸帶着她上班,載她到深水埗取貨辦公,自己只在私家車上等候。(吳鍾坤攝) 回想兒時在私家車上看的香港,Kathy對這城很陌生:「我不曾接觸這城不同階層的人。」Thomas努力接近她的生活,亦帶她逛深水埗與旺角,看草根的香港。(吳鍾坤攝) 來自兩個生活世界的兩個人走在一起,一起追文藝的夢。(吳鍾坤攝) Thomas辭去朝九晚九的程式設計師一職,做一個大底相機攝影師;Kathy欲跟他開展這檔即影即有攝影的事業。而這個決定,起初也是Kathy的想法,覺得即影即有攝影能留住浪漫。(吳鍾坤攝) 「這世代,相片的價值為何?」Thomas問。他說數碼攝影的年代,影像容易複製與修整,失去本真。「也許如今重新操作即影即有(相機),重視的不是影像,而是體驗一場『攝影』,讓現代人回到傳統技術年代,理解攝影本身。」Thomas說。(吳鍾坤攝) 二人平日逛逛香港各區,帶着即影即有相機拍下香港不同風景;這在社會主流眼中,他倆只是喜歡攝影和西洋書法的業餘愛好者。(吳鍾坤攝) Thomas花一萬元買了一台大底相機,決定開展一盤獨市的生意。他鑽研即影即有相機的歷史、演變和技術,不計收入和工時,自覺更像一個即影即有攝影文化的推廣員。(吳鍾坤攝) 文青閒來把玩的大底相機,Thomas卻當成一門維生生意,說即影即有攝影如今是一門冷門的技藝和專業知識,原理與一百年多前的相機一樣,比起現今的數碼相機,更講求攝影師測光、看清楚對焦點,要留意眼前景物,再看相機內的玻璃鏡,才拉按快門線。(吳鍾坤攝) 他每次拍攝除了要抬出那台笨重大底相機,還要搬來大型三腳架、幾個相紙匣和鏡頭等配件,再於現場用十數分鐘裝好所有配件。尖沙咀海傍和旺角街頭沒有他的位置,只有室外的手作市集才適合他擺檔。Thomas說那裏感覺較休閒,入場的人多願意停下來聽他介紹即影即有攝影。(吳鍾坤攝) Kathy一年前跑去學西洋書法,上過幾堂竟想以此維生。她覺得在西洋書法中重拾「人的溫度」,「書寫的那個人付出心機和時間寫出每筆每劃。而且西洋書法寫得愈慢愈靚,在講求快靚正的香港,藉寫字美學學習慢活。」(吳鍾坤攝) 他倆為了養活自己的文藝正職,寧願炒散工作,平日在觀塘工廈一家古董傢俱店當兼職店員。那裏每天播着法國音樂,光顧的人不少都欣賞手作工藝。Thomas夢寐以求日後與她也有能力開設這樣的藝文空間,與她經營一門「文青」生意。(吳鍾坤攝) 在香港從事西洋書法,Kathy說多是教班或接婚禮工作,為喜帖請柬和大型佈置寫字裝飾,有些更會與品牌合作,讓更多主流大眾認識這門藝術。而她,也有個小小的事業目標。(吳鍾坤攝) Kathy的小小目標是與Thomas經營這門文藝生意,在他即影即有的相片上,為客人提字。她與他覺得,「這年頭到哪裏打工,待遇也許差不多,同樣很難發達。亦不求發達,我們就做自己喜歡的事,夠生活就行了。」(吳鍾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