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電影節直擊.博評】盤點亞洲代表 吳宇森回勇之作

撰文:麥聖希
出版:更新:

【麥聖希去電影節系列——2017 多倫多電影節篇】
一.多倫多電影節急起直追,風頭有蓋過威尼斯之勢
二.要為珍妮花羅倫絲的新戲護航,簡直是一騎當千……

轉眼間,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已經結束,得獎結果算是意料之中。多倫多電影節與眾不同,最受關注的奬項,從來不是由官方評審團頒發的奬項,而是「觀眾票選獎」(People's Choice Award)。

這個大獎就正是之前所說的奧斯卡指標,今次獲奬的《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是個人和評論最喜歡的作品。根據目前走勢,相信它在來年在奧斯卡的贏面甚大。當然,現在言之尚早,但我有信心它會獲得最少四項大獎提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女主角。

今年多倫多影展的片量其實比往年少,以往平均四百多部,今年減了兩成,只有 320 部左右,干脆取消「The Vanguard」和「City to City」兩個單元,連影展場刊也大縮四分一。由於選片更嚴格,精挑細選,齣齣佳作,因此更難摸透「觀眾票選獎」花落誰家,片商壓力就相對地增加,作為影展策劃「年年都猜中但今年失手」的壓力,真的非同小可。

今年選片的另一有趣現象,是有接近三分之一由女性執導,不知道這是無心插柳,還是存心有意回應普遍影展都沒有女性聲音的投訴。從選片到評審人選,再到之前在鬧得熱烘烘的首映紅地毯女性必須穿高跟鞋等現象,多倫多這一着,的而且確非常討好,毋須說什麼公關廢話去為自己開脫,用實際行動回應了社會訴求。

至於亞洲電影在多倫多表現如何?感覺上數量也跟大環境一樣減少了,日韓代表不見突出,香港更不消提,吳宇森的《追捕》,掛名是香港導演和用香港資金,但實際上是中日合拍片。反而有中國題材的電影相對地増多,大抵反映了當今電影製作資金流向和市場活力。

吳宇森的《追捕》,徹徹實實是回勇之作,電影改編自 1976 年日本同名名作,但配以「吳宇森式」演繹方法,陽剛味十足,動作場面絕無冷場,場面調度複雜創新,無法挑剔,男人之間識英雄重英雄的兄弟情誼,還有雙槍、白鴿、對白設計等吳宇森手指模,吳宇森的粉絲一定看得很爽很過癮。我觀看那場的觀眾反應極佳,唯獨是那些自我影射和過場的對白來得有點突兀,不夠自然,不然就是與《喋血雙雄》、《辣手神探》級數的作品。

+6

作為今年參賽威尼斯的唯一華語電影,全女性感觸的《嘉年華》勇敢、大膽,強而有力地呈現女性在當代社會中的困境和無奈。不論是遭性侵的未成年少女,在社會邊緣掙扎求存的頂班女工,以及在工作上失去話語權的女律師,多角度呈現出女性每天要面對的壓力。電影本來可以竭斯底里地控訴,但它沒有,反而更似是溫柔冷靜地面對殘酷無奈的社會現實。不論故事節奏、蘊味、社會性和思考性,文晏導演的電影語言都比她的前作《水印街》進步了很多,今次失落威尼斯,着實有點替它不值。

《嘉年華》勇敢、大膽,強而有力地呈現女性在當代社會中的困境和無奈。(《嘉年華》電影劇照)

今次在多倫多唯一有獲奬的亞洲電影,是台灣的《大佛普拉斯》,奪「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NETPAC Award)。電影是六月台北電影節的開幕片,也早已在該節勇奪五項大獎,今次在多倫多再下一城,證明在海外也很受落。電影挺有意思,開始以為它亂搞什麼大佬車震的噱頭戲,後來發現對小人物的關懷還是挺感人。概念看似簡單,但執行極具創意和商業頭腦,氣氛有緊張屏息之時,也有幽默爆笑、溫暖感動的時候,大抵就是它的成功之處。

近期泰片在港攛紅,先有小清新《戀愛病發》,後有大賣的《出貓特攻隊》,都證明泰片大有可為。在多倫多看了久休復出的彭力(Pen-ek Ratanaruang)新戲《Samui Song》,大有導演招牌式的黑色幽默,處理暴力、血腥場景融入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尷尬時刻,風格獨到。可惜整體有種強加個人特色在故事之上,欠缺自然,而後半段蘇梅島上的拉拉戀情,也顯得有點牽強。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