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電影節直擊.博評】速評三部威尼斯影展獲獎好戲

撰文:麥聖希
出版:更新:

每年九月到十二月,是國際影展季。九月是威尼斯、多倫多、Telluride,十月是釜山、東京,十一月則是金馬、美國電影市場展,當中還有不少大小本地電影節在這些大節罅缝間生存,不能盡錄。這意味着在有限的日子裏,片源有限,世界級影展都出現撞期爭片的情況,競爭激烈。

其中,威尼斯和多倫多影展首尾重叠,過去幾年一直傳言及的確發生互相搶片的情況。一個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一個是口碑甚佳的觀眾電影節,雖然它們都沒有官方市場報告,不靠買賣數字壓倒對方,但各有各自捧場客,吸引不同業內人士。

威尼斯影展自從數年前總監換位後,就有點一厥不振,硬件配套不足,新影院遲遲未能落成(最近終於竣工了),近幾年的得獎名單都沒什麼認受性。反而多倫多電影節在這幾年急起直追,風頭絕對有蓋過威尼斯之勢,加上在北美的地理優勢,四十年來愈來愈穏打穩紥。

多倫多電影節現場。(作者提供)
+2

兩大影展都爭取世界首映,為求得到心儀猛片,大家發展出一套不成文的遊戲規則——二擇其一,你若去了對家影展,我就不會邀請你出席我的影展。這其實也無可厚非,但壓力就轉嫁到電影公司和監製身上了,為了不得失任何一方,實在考驗行家的公關技巧。

幸而觀乎最近幾年的趨勢,兩大影展的爭片情況略有改善,不少電影在威尼斯首映過後,都會在多倫多再次展出,例如去年《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就兩個影展都有放映。今年似乎進入了蜜月期,基本上在威尼斯參展的電影都可在多倫多找到。

而今年威尼斯的選片,則可算是近年最佳,儘管未必一面倒讚好,但也不會因為選錯片而招致喝倒采,畢竟風評兩極的作品,也是口味喜好的問題。

剛剛出爐的金獅獎得主《The Shape of Water》,就是一致叫好,兩邊影展同時選映的作品。電影未看前,口碑實在強勁,幾乎零負評,想像力豐富兼浪漫動人,但個人看過後,卻認為沒有導演哥連慕迪多奴(Guillermo del Toro)以前作品的神怪魔幻(如《魔間迷宮》(Pan's Labyrinth,2006))。

戲軌算是傳統「美女與野獸」情義結,在美國冷戰時期,一名啞巴女工在工廠遇上化驗被鎖的人魚怪物,兩顆寂寞的心,居然穿越藩蘺相戀起來。製作是超班、美術場景亦仔細唯美,音樂也很悅耳,唯劇情總是很美國化的非黑即白,戲劇衝突意料之內。更甚的是整個包裝,尤其首半小時,有點《天使愛美麗》的影子,無論角色塑造、美指、音樂,都有幾分相似,可能正因爲它似,才這麼討好,人見人愛。

在威尼斯得奬片中,反而更喜愛《The Insult》(L’insulte)。電影沒有得大獎,只得了最佳男主角,但作品從題材到手法的視野,更具胸襟、更具挑戰性。一件發生在黎巴嫩的民事爭拗——車房東主因意氣之爭,出言羞辱了一名巴勒斯坦工人——結果掀起兩族人民之間的種族身份、宗教、政治等問題。

電影不說教,在法庭上舖陳了種種歷史背景,同時夾雜編劇和導演的人性人道立場,觀眾了解到政治遺留下來的問題同時,亦能反思自身價值觀,層次豐富,思考性強,難怪作品將會代表黎巴嫩出征來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

多倫多另一齣在威尼斯獲獎的電影《Custody》(Jusqu'à La Garde),張力甚強,講述一個爭取撫養權的故事。第一場戲的訴訟中,老公顯得溫文有量度,同情的視點全落在他身上,但隨着情節推進,亦步亦趨,慢慢揭露了他那陰暗面——暴力、操控、火爆、獸性,將家庭內的關係逐步繃緊,直至一場爆炸性結局作結,看得人手心冒汗。內容題材上不算什麼驚天奇詭,純粹是導演手法清晰有力,在威尼斯連奪最佳導演、最佳新導演兩項,實至名歸。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