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住進劏房】活在不同世界的孩子 母:家人關係不以空間衡量
一區兩個孩子分別有怎樣的生活世界?Chelly住在中產屋苑,有獨立房間;文希住在幾街之隔的舊區劏房,100呎,吃飯看電視睡覺都在同一張床。記者邀請了Chelly當一天「交換生」,體驗一下劏房孩子的生活環境,來自兩個世界的家庭會有什麼火花?
攝影:鍾偉德
影片:吳鍾坤、林可欣
荃灣海濱附近有幢幢新樓拔地而建,是近月被地產商鋪天蓋地宣傳、獲港人蜂擁認購的新樓盤。那裏已住上過千戶中產家庭,屋苑配套足,基本上能自成一角。這與幾街之隔的鬧市恍如兩個世界。當年荃灣七街重建後還有許多唐樓未被收購重建,這些舊樓單位近年被愈劏愈細,住上過千戶劏房家庭,基層孩子每日就在不足百呎房子內生活。
劏房是什麼
從Chelly在荃灣海濱的家出發,乘小巴往同區的舊樓,只需要幾分鐘就變了天。這8歲女孩這天與媽媽潘太造訪文希的家,走過幾層破落的樓梯,Chelly已大喊累啊!10歲的文希與嫲嫲住在此不足百呎的單位六年。平日有客人來訪,嫲嫲會開冷氣招呼,這天我們只開風扇乘涼,進屋不到一分鐘便汗流浹背。
潘太擦着汗說:「我不會告訴她(女兒)『劏房』是什麼,這次讓她親身感受這城有其他孩子這樣生活。」Chelly也邊玩邊擦汗,不時提着水樽解渴,但不敢在屋主面前喊熱,玩樂一個下午才嚷着想回家。她好奇鄰家男孩子的玩具,文希也樂意認識這「新」街坊,還跑到家樓下公園向其他小孩介紹認識,又帶她到劏房孩子們的「小樂園」玩。
記者在劏房家樓下追問Chelly感覺如何,小女孩良久才敢說:「覺得佢哋好慘,要住咁細屋企。有少少開心,但有少少窄。冇電梯,要行咁高先到屋企,我諗會好攰。」
問Chelly若以後真的要住進去,她噘噘嘴說:「都冇個choice(選擇)㗎喇,如果爹地媽咪揀咗住𠵱度,我都唔可以去住第二度喇。」媽媽在旁試探:「好呀,咁我哋以後就住𠵱度」,小女孩信以為真,不斷搖頭但又不敢哼聲拒絕,又煩惱家中單車在新居無位放置,媽媽:「冇㗎喇,住呢到冇得放單車㗎喇。」
交換生活不為比較
一區兩個孩子,是兩個生活世界,這何嘗不是香港的縮影?
Chelly在荃灣海濱的家600多呎,三房其中一間是她的小天地,小女孩最愛把床舖當梳化,挨着欖枕看書享受一人世界的悠然時光。她與媽媽愛做手工勞作,家裏放滿她們精緻製作的公仔布偶、紙工和小木品。她閒來會坐在露台前玩煮飯仔和洋娃娃,或把床褥當彈床跳上跳落,爸媽亦會駕車帶她去學游水畫畫或看電影。
一家7年前在荃灣西大型屋苑置業,潘生潘太喜歡這區新舊交替,能帶着女兒逛舊區小店,體會家住荃灣新區沒有的「人情」:「𠵱啲嘢係我哋行商場行荃新天地搵唔到嘅,起得幾靚都取代唔到。」
Chelly也記得與媽媽來過附近舊區,印象的舊樓「好似好易塌下來,地震佢哋(住戶)點算啊?」她沒聽過「劏房」二字,猜應該是媽媽說過「好細好細好細」的房子,像她的小房間般細,今天半知半解地見過。媽媽:「如果可以,我希望她能住一星期或更長,感受別人的生活。不是要去比較,而是真正體會、慢慢認識香港。」
根據統計處《香港分間樓宇單位的住屋狀況》報告書,香港2015年有2.52萬個單位被分間,合共有8.88萬個劏房單位。這一類單位平均人均面積僅5.8平方米,比房委會要求公屋住戶人均面積編配標準7平方米要少。數字顯示,社會上有8.76萬戶居於劏房,住了19.99萬人,這類劏房單位每月租金中位數4,200元。
開窗通風就有老鼠爭食
回到文希的劏房房子,兩個家庭繼續熱騰騰地「交流」生活。劏房不用多形容也知道是狹窄和侷熱。「住咗咁多年都習慣啦,夜晚訓覺開一個半鐘頭冷氣就熄咗佢喇,電費貴呀。」嫲嫲說。
文希生活作息都在一張碌架床,上格床放衣服和雜物,下格是兩嫲孫的床舖,也是文希的梳化、座位和小空間。他愛在床上看電視和玩手機遊戲,做功課便打開小桌子,坐在床上,伸前身子低頭寫寫讀讀。吃飯也是同樣姿勢和位置,若電視送飯,頭則要扭右,視線才能觸及滿佈雪花的熒幕,吃飽他把兩腳一縮,便回到床上繼續看電視。
床下有一箱文希的玩具,他說箱內很多都是社工姑娘送贈的,自己唯一會玩的,是幾個爆旋陀螺:「我平日就是拿來洗菜盤當戰鬥板,自己一個玩,扭完一個接一個,自己戰鬥。」文希低聲說。也許慣了一個人在床角自娛,文希習慣喃喃低語:「我自己玩自己講嘢畀自己聽」。
嫲嫲說她這單位窗子算大又通風,但有次老鼠竄進來,通屋走,嚇得她不敢入睡,最後蛀穿了一袋米,又留下大量老鼠屎。「開窗就這樣,樓下是大排檔和食店,你可以說熱鬧,但亦是嘈吵。」她曾聽見樓下有人半夜打鬥,感覺龍蛇混雜,一直不讓孫兒獨自出入。「無辦法啦,租了五年多,業主收4500蚊租約百呎,這時勢邊度搵?」她說幸而單位非廚廁合一,也有灶頭放個電子爐,劏房配套來說算不錯。
一頓在床上吃的四人晚餐
這天記者邀請潘太在嫲嫲家煮一頓四人晚飯,嫲嫲從旁教路:「個鍋煮多幾個人係難煮啲,蒸或淥個菜就得。」這頓飯難不倒媽媽潘太,她從「開放式廚房」退後幾步只道:「係熱咗啲,主要係個爐熱,好似散唔到熱,所以喺個位做咩都熱住煮。」
點擊下圖,看更多兩個家庭如何「交流」生活:
兩個家庭這夜坐到床上同桌吃一頓飯,吃得津津有味時,記者問孩子味道與平日有何不同?文希點頭表示滿意,Chelly則滿口飯餸說:「好味,因為都係媽咪煮嘅。」
潘太回想自己兒時與父母和幾兄弟姊妹擠在井字型公屋的小單位,衛生情況惡劣,「細個小朋友唔會問點解咁細,一直覺得好開心的,覺得能一家人住在一起就足夠。」長大後她打兩份工拼命賺錢才改善生活。
家庭關係不能用空間衡量
眼見如今荃灣和香港各區住上近十萬劏房戶,潘太慨嘆作為小市民有種無力感。「我不知道我是否要像其他港爸媽,儲定錢等個女以後買到樓,亦不知道她日後獨立生活可以住邊。但到她慢慢長大,我會同佢講,這個地方這個政府未必能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給每個人,妳要努力靠自己過想要的生活。」她說不論居住空間大小,孩子不會厭棄他/她所住的「家」:「很視乎家裏怎教,跟他/她說當貧或富是一種物質,與家人關係卻永遠不能用錢或空間換到的。」
嫲嫲記得孫兒有次替同學幫忙搬屋,回來說別人在荃灣新樓的家很漂亮和寬闊,「但佢(文希)冇怨過自己點解屋企點解咁窄。」兩嫲孫視荃灣公園至海濱,以至一些商場如荃新天地、愉景新城為不屬於他們的世界。她沒有多看區內翻天覆地變化:「這社會有窮有富,像我們這種基層,即使起咗好多新樓,邊敢諗住私人樓?我哋冇咩要求,平平淡淡,可以上到公屋就可以了。」嫲嫲自覺無法改變現況,「希望佢(文希)識諗囉,第日生性搵到錢,住得好啲,生活過得好啲。」
下集:劏房家庭多正輪候公屋,在上樓之前,孩子們的活動空間除劏房以外,還到哪兒玩?請看:【劏房孩哪兒玩】荃灣兒童遊樂設施負分 社區中心可取代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