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光】戰爭的視角拼圖——旁觀的外國導演
「許鞍華居然拍主旋律電影!」「只有鄧寇克,哪有大行動?」
提起二戰,很多人腦海馬上浮現《雷霆傘兵》等槍林彈雨大場面。近日幾部有關二戰電影接二連三上演,轉而刻劃戰爭大時代小人物。拋開戰爭刻板印象,卻惹來兩極評價。
我們選取了五個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如果純粹從政治背景出發,幾個故事都有點自相矛盾。成王敗寇,或受後世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令人容易先入為主地作價值判斷。讓我們拋開桎梏,一起跟從他們的視角,聽聽他們的故事,嘗試拼湊出一幅不一樣的戰爭拼圖。
外國人眼中的「戰爭」
「他x的!這是個大故事!」美籍獨立電影導演Craig McCourry跟不少人一樣,一年只到教堂一次,就是在聖誕前夕參加崇拜。去年他浸淫於聖詩和節日氣氛中,忽然憶起香港曾於聖誕節淪陷。「太對立了!這神聖的節日把各個家庭眾集在一起,但戰爭卻把它們撕裂摧毀!」兩者的巨大張力,促使他決定開拍一套以香港黑色聖誕日為背景的電影。
中港兩地談論「抗日戰爭」時,難免受「家仇國恨」影響。當一個曾穿梭世界各地拍戲外國電影人,說一個香港的二戰故事,理應沒有民族主義包袱,亦沒有上一代所灌輸的感情色彩。故事背後承載的,可會是另一個高度?
以史實作背景說故事,比純歷史書寫有彈性,取材卻十分重要。Craig決定以一個加拿大兵為其中一個主角──根據史實,加拿大軍11月抵港,日軍即於12月8日突襲香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加國青年,即將面對的事有多複雜,那刻他不會知道,有的只是絕望。「我的故事裏沒有英雄,有的只是戰爭的悲痛。」
Craig不打算大篇幅描繪戰爭場面,當他把自己代入那個年代,普通人在戰時的掙扎,一切彷彿重現眼前。即使是勝利一方,他們慶祝過後回到家裏,照片上某某也不會再回來。既然如此,無論是哪個國家,還是國共等不同意識形態,都不再重要。因為在人文角度而言,每個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
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書寫戰爭?電影中另一主角是一名記者,Craig覺得記者都愛戰爭,因為戰爭中的故事太有力量了。因為戰爭,人性最光輝和最醜陋的一面都會完全呈現。有些人在戰爭中所做的事,甚至超越了一個正常人一生會做的事。
後見之明 戰爭所謂何事?
「歷史會隨時間而被重新演譯。很多時候,當中的人會再在重訴故事時迷失。」(History gets reinterpreted as time goes on. Many times, the participants are lost in the retelling of the story.)這是著名美國太空人Buzz Aldrin的一句話。
我們應該在終戰紀念日(15/8)、香港重光紀念日(30/8),還是抗戰勝利紀念日(3/9),甚至和平紀念日(11/11)去悼念這些死難者呢?還是這一切爭拗都不重要?當權者一定會把握書寫歷史的權力,但我們能否不要掉入其論述當中,而從多個視角自行批判疏理?
成王敗寇、民族主義、後見之明,往往成為我們看待事情的桎梏。若我們把這塊視角拼圖越砌越大,看待歷史,尤其戰爭的時候,或許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導演Craig如是說:「僅從一個意識形態去講(歷史)十分危險,因為所有事都是建構出來的。當年歲日增,你會發現事情並非絕對,有太多灰色地帶。但人類看世界,總想自己是對的。」
【香港重光】戰爭的視角拼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