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伙|大中小微氣候診治的綠建人才

星星之伙|大中小微氣候診治的綠建人才
撰文:黃錦星
出版:更新:

黃錦星專欄(鳴謝鄭世有工程師合撰)

踏入2025年,宜回顧前瞻。工程師鄭世有(Vincent)直言2024年破紀錄極端天氣事件繁多,包括香港最熱中秋節,高逾36度!部分地區疊加熱島效應,或建築環境微氣候欠佳,小區氣溫可更高,真要命!

2024年香港中秋節熱破紀錄,月餅也就快熱溶!(相片由作者提供)
2024年香港中秋節熱破紀錄,月餅也就快熱溶!(相片由作者提供)

早年「北風」,內地已吸引建築專業人士北上工作,Vincent是其中一員。他回望十多年前某天在北京市中心辦公樓工作,見窗外新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CTV)總部大樓,街上車水馬龍,但霍然濃煙翻天覆地撲至!頃刻,Vincent頓悟看得見的空氣污染物排放以至似乎看不見的碳排放,實在危機四伏,影響眾人安康及至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性,令他意識到擔當建築環境顧問的重責。近年,全球氣候變化下各地極端天氣事件惡化,普羅大眾都貼身感受到大氣候不安康,氣候病況愈見嚴重,而香港城中氣候,夏更酷熱更漫長,冬則忽冷忽熱。

2010年的北京市中心。(影片由作者提供)
2024年11月Vincent在巴庫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相片由作者提供)

大中小微氣候各有危機

新年到,除了口講祝願身體安康,其實治理「大中小微氣候」可有更具體行動?Vincent剛在2024年11月去了巴庫,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九年前,時任環境局局長的我則赴巴黎參與COP21大會,見證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之誕生,重點包括集眾人之力,於世紀中之前提速深度低碳轉型,以逆轉因你我他的人類活動年復年超標碳排放所引致的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危機,這是當前的「大」氣候。

Vincent續指,城市化亦帶來都市熱島效應,令城中環境往往相較鄰近鄉郊高溫,他稱之為「中」氣候。還有,小區建築群的設計及人類活動,在香港典型的高密度發展模式下尤其影響區內溫度、濕度及空氣流通等,此為「小微」氣候,與小區戶內外的民眾安康息息相關。鋻於當前急需面對已惡化至「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的大挑戰,同時希望提升空氣質素以至抗疫安居的小區環境,城中綠建人才如Vincent及其工作團隊,紛紛鑽硏連繫「大中小微氣候」的診治方略。

小微氣候之診治有專才

1999年,Vincent和我在工作上結緣,當時我擔當建築師帶領跨專業團隊及學者作顧問研究,為政府檢視規管住宅設計中自然通風及採光標準的條例。至2003年非典疫症爆發後,高樓大廈的通風、小區的微氣候以至城市規劃的空氣流通等範疇,頓然成為香港城市環境設計的焦點,我倆亦參與了制定相關政策及設計規範,指引整體業界診斷問題並找出良方以減緩如屏風樓等現象。

Vincent回想,近二三十年電腦技術和演算方法快速發展,助力綠建人才更可解碼隱於城中的氣候風險。都市微氣候設計就是這種都市病的診治方,通盤考慮建築物周圍微觀氣候條件如風向、陽光、溫度等,可提升建築能效和舒適度,緩解熱島效應。這在高密度城市尤其重要,建築物的密度、高度、形狀及綠化等,在在影響風的流動、陽光的照射和水的循環。多年來,Vincent和團隊為眾多客戶的建築項目「診治」微氣候,他逛街時看著項目陸續落成,會回想和感受其微氣候設計包含了哪些良方,例如,銅鑼灣希慎廣場和尖沙咀Victoria Dockside等新商廈,都各有猶如「城市綠窗」的空中花園,助空氣暢通都市高樓間。

大氣候之治需大眾同行

2000年代,牛頭角上邨重建計劃是房屋署應用微氣候研助設計的首個公屋項目,Vincent參與其中。此屋邨榮獲不少建築設計大奬,當中表揚其領先環保行動,締造更宜居健康的生活環境。但近年,我倆話連「牛頭角順嫂」在炎夏都會熱到「唔順氣」,中秋都幾乎中暑!何解?這正是熱島效應疊加全球沸騰的惡果,而兩者的最大公因數又是什麼?就是你我她包括「順嫂」的人類活動直接和間接導致過量熱能積聚,熱島效應屬地域地區性,全球暖化是地球全球性。

為了生活以至生存下去,治理「微小中大氣候」要多管齊下。2010年代初,我擔當建築師領軍設計的「零碳天地」,Vincent亦是主將,合力示範一舉多得,構思如何最大化自然通風、綠化率等,以優化微氣候,同時最大化結合節能及可再生能源科技以達至碳中和,貢獻減緩全球暖化。向前看,Vincent從工程師視角提倡善用智慧建築的調控系統,可結合IoT科技配以AI模型等;我則強調「順嫂」也可日常貢獻的低碳衣食住行好習慣,例如節能節水、綠色出行、減廢回收等,包括善用自2024年中已覆蓋全港公屋的廚餘回收配套,大眾同行減廢減碳,支持香港力爭碳中和。

新年到,Vincent與我同許大中小三層「氣候願望」:

大:期待政府與社會各界同行落實五年一檢《香港氣候行動藍圖》,當中支持更多零碳或零碳就緒(Zero-Carbon-Ready)建築,在北部都會區至各公私營項目多領先示範,並可支持綠建人才「走出去」提供專業服務予其他地方,把握低碳經濟機遇,互利共贏。

中:尤其如在北都,需通盤考慮都市氣候圖,策略地診斷未來熱島效應之危。須知,地理上北都內陸區的熱島風險相對甚高,現今夏季時,天氣報告已常指北區部分地域氣溫不時高幾度。除了善用區域供冷(DCS)等環保基建以助都市化情景中減緩熱島效應及提升能效,亦應要求各項目善用微氣候設計,力保宜居宜業宜遊的環境。

小:從小培育年輕人對STEM產生興趣的氛圍,未來進修及職涯可投入綠建人才行列,同行應對「大中小微氣候」治理,當中有危有機,亟需有志者持續鑽硏及創新。當然,亦要從小培育年輕人投入低碳樂活的氛圍,減碳人人有責,勿以善小而不為,自小「咪做大嘥鬼」!

作者黃錦星是前環境局局長,近期出版《邁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