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伙|擁抱新質民生建築的城市土地學會成員

撰文:黃錦星
出版:更新:

黃錦星專欄(鳴謝吳天偉Douglas合撰)

今日,建造業議會和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舉行「輕.型」上班日,為今月底「香港綠色建築週2024」打響頭炮,主題為「綠建前行,下一站碳中和」,人人應擁抱低碳樂活及綠色建築。

今月「香港綠色建築週2024」主題為「綠建前行,下一站碳中和」,人人應擁抱低碳樂活及綠色建築,支持香港力爭碳中和。(圖片來源:HKGBC )

今年早前另有國際巡迴論壇,列出全球八大建築設計趨勢展望,當中活化改造現有樓宇(Adaptive Reuse)及配合邁向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綠建為兩大勢頭。剛剛三個月前此設計趨勢展望論壇巡迴到香港,我同台遇上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畢業、城市土地學會(ULI)全球董事成員吳天偉(Douglas)。面對當前的香港社會經濟狀況,疊加氣候變化下極端天氣惡化,我倆討論了新質民生建築的幾點倡議。

早前,國際設計趨勢展望論壇巡迴到香港,我同台遇上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畢業、城市土地學會 (ULI) 全球董事成員吳天偉Douglas(左二),他提出擁抱新質民生建築的倡議。(相片來源:Gensler HK)

活化改造利民生

Douglas分析,目前香港寫字樓空置率達十多年來新高, 而不少乙級商廈多年來保養欠佳以致未老先衰,質素下滑並難以滿足現代商業需求,瀕臨被市場淘汰棄置,但同時市區住房甚缺,過去往往以拆舊樓之後重建供應新居為主,可惜過程非常漫長。時移世易,全球大城市紛紛轉向重視樓宇活化改造及翻新,以切合當地經濟及社會民生之需。近例,如倫敦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社區內的「匯豐銀行大廈」,將被改造成可持續混合用途建築(Mixed-use),配合民生需求,活化商住社區。

話說回來,Douglas指香港城中住房空間需求甚殷,包括來自高齡化本地人口、專才計劃到港家庭、市區大專學院學生等,涵蓋社會上老中青幼,若政府考慮將相關法規拆牆鬆綁,如參考「活化工廈政策」,可大力鼓勵空置率較高的商廈及早變身改造,利導市場提速供應民生所需的多類型適切居住空間,同時相比拆樓重建更減廢減碳。對於所述的拆牆鬆綁政策,政府同步可要求活化改造過程加緊結合低碳綠建的設計,支持邁向碳中和。

太陽能天幕雙贏

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如酷熱及暴雨情況日趨惡化,嚴重影響各地的社會和經濟,香港普羅大眾深切感受其害,包括日常生活不便不適,甚至人生安全威脅。上月,我遇上年輕鄰居手執網球拍回家,閒談間,他苦笑透露本來訂了戶外球場打波,但實在真真太暑熱了!他和友人上場打球幾分鐘,烈火驕陽的濕熱下,雙雙舉手投降,損失了當天本來難得的運動健身約會。Douglas分享觀察,指近年眾多戶外康樂活動設施,例如室外泳池及各類球場,常因日趨頻密的雷暴、暴雨以至酷熱天氣警告等,令場地的實際使用率大降。向前看,極端天氣惡化的走勢下,如何仍可善用香港城中的珍貴康樂空間以及保持大眾的運動機會呢?

2022年4月,政府跨局公布了一套協助私營界別在非住宅處所的室外停車場加裝太陽能光伏蔭棚的便民措施,包括寬免相關總樓面面積計算,以鼓勵棚頂產可再生能源,棚下空間成蔭抗曝曬,一舉兩得,助力應對氣候變化。這雙贏之利民政策概念,可否申延至上述戶外運動空間呢?太陽能天幕下的室外空間,在日曬或落雨天,仍可便民做運動,有益大眾身心,可多多向香港精英運動員學習。

兩年前,政府跨局公布了一套協助私營界別在非住宅處所的室外停車場加裝太陽能光伏蔭棚的便民措施。類似政策可否申延至戶外運動空間以達至利民又低碳環保?(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翻新維修新思維

Douglas從商,支持《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簡介他進行中的兩項民生商廈翻新項目,未有改變用途,但自發結合環保點子。例如,他在長沙灣的商廈翻新,將舊有全密封式幕牆改設活窗,新外牆設計予用者可享自然通風的選擇,助力慳電慳錢又健康通氣。另外,他在土瓜灣的商場翻新,旨於整體至少達到綠色建築和健康建築(WELL)評級的雙金級水平,當中將地下商店街中部的行人通道化為自然通風廊,結合新型天花風扇,透過電腦分析氣流,設計出具調溫效益的組合,令室內溫度適中,又有助吸引人流,同時減少依賴冷氣機,慳電減碳又慳日常電費。

Douglas的土瓜灣商場翻新項目,整體目標至少達到綠色建築和健康建築(WELL)評級的雙金級水平,當中將地下商店街中部的行人通道化為自然通風廊,結合新型天花風扇,透過電腦分析氣流,以設計慳電減碳又吸引人流的翻新商廈。(圖片由作者提供)

另外,Douglas憂見香港舊樓石屎剝落頻生,反映失修嚴重,加上氣候變化下極端天氣惡化,更猛更長的烈日曝曬,疊加更狂更勁的暴雨衝擊,更多舊樓的外牆狀態實堪憂,他續指本地工商及住宅大廈往往業權分散,樓宇維修保養的集資常常遇困,但實在不應臨急抱佛腳,政府應帶頭站高望遠,推動居安思危並有備無患,修訂物管條例等,要求業主們須平常撥備,作週期性維護的積蓄,以達至適時保持樓宇安全,甚至涵蓋低碳綠建效益。

政府正就《施政報告》諮詢公眾,期待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排解民憂,並努力創新求變,站高看遠,一起擁抱未來!上述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質民生建築政策建言,有利經濟民生,希望政府帶領各界擁抱低碳轉型的機遇。

作者黃錦星是前環境局局長,近期出版《邁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