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人民幣國際化非取代美元 但地位要與歐元英鎊日圓相當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在今(5)日舉行的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前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強調,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不是要取代美元的世界地位,而是為了維護全球產業鏈的穩定,並促進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黃奇帆指出,儘管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和結算中取得進展,但與中國經濟的全球地位仍不匹配,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大量工作要做。

綜合騰訊新聞《一線》、《第一財經》等內媒報道,黃奇帆在會中引用國際清算系統(SWIFT)的數據指出,人民幣現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但國際化指數僅為3.26,而美元、歐元、英鎊等主要國際貨幣的指數分別為 57.68、22.27、7.66,存在相當的差距,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黃奇帆進一步闡述,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長期進程,這一進程是中國經濟更加開放發展的必然結果,未來應至少達到與歐元、英鎊、日圓相當的地位。

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黃奇帆圍繞人民幣國際化發表主題演講,強調官方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要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視覺中國)

黃奇帆強調,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並非要取代美元世界地位,而是要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人民幣)能否成為世界貨幣,取決於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黃奇帆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以及中國對外開放水準進一步提升,中國與全球交往的廣度深度將進一步拓展,人民幣日益為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和市場主體所接受,其國際化進程將提升。但這決不能因此認為人民幣可以取代美元的世界地位。

同時,黃奇帆特別補充,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是中國經濟自身更加開放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為了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需要的國際化,「中國要建設金融強國,固然需要強大的貨幣,但這種強大是與其自身經濟發展的階段相匹配的強大,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強大,而不是淪為滋長資產泡沫、收割他國財富、動輒制裁別國的工具」。

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戰略價值。(Getty Images)

針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黃奇帆提出了四大建議:第一是推動跨境貿易以人民幣結算,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預計2035年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比重將達到17%;第二是為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提供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第三是擴大中國對外資引進和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人民幣使用,形成良性循環;第四是加快建設以香港、新加坡、倫敦為主的離岸人民幣市場,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黃奇帆的演講強調,中國需要以穩步、扎實的方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找到與中國經濟實力相符的地位。他呼籲,要從長遠出發,透過高水平的金融開放,確保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穩定且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