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近六成小腦萎縮症病患不作「預設醫療指示」 憂家人反對

撰文:何夏怡
出版:更新:

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今年2月至3月,訪問共47名本港小腦萎縮症患者,發現不設立「預設醫療指示」的有28人,比例達59.6%,原因包括沒有家屬協助簽署、擔心家人反對和醫護不建議設立等。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預計,《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將於年底獲立法會三讀通過,認為將引導持份者正面看待病患拒絕維生治療。

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今年2月至3月,訪問共47名本港小腦萎縮症患者,發現不設立「預設醫療指示」的有28人,比例達59.6%。(何夏怡攝)

調查顯示,逾三成受訪者期望在確診初期,作出「預設醫療指示」及「預設照顧計劃」,需求較大。但按照現時預設照顧計劃指引,是要當「病情已急速走下坡」或「出現顯著惡化」才可開展。

即使可以作出拒絕維生治療決定,過程也是重重波折。會上,小腦萎縮症患者Tracy分享簽署「預設醫療指示」經歷,她稱難獲醫護理解,先後多次被腦科醫生、心理治療科醫護懷疑「不清醒」,最後丈夫多次向醫院方保證她「精神狀態清醒」,才成功簽署。

小腦萎縮症患者分享經歷。(何夏怡攝)

病患冀更多理解 「簽署不代表放棄生命」

對於醫護的顧慮,Tracy表示坊間以為等同安樂死,「這是社會教育的問題」,又說簽署是以防萬一,「我依家行得走得,但未知兩個鐘之後如何,不知幾時不能自主,所以想提早簽署」。

肌健協會主席呂文林表示,希望更多有關「預設醫療指示」的社會教育,冀更多指引手冊,讓醫護明白病患「自己有選擇權」。現場有患者也發言,希望獲得社會更多理解,「簽了不代表放棄生命,而是想把握生命的尾巴,生活得更好」。

小腦萎縮症患者Tracy稱,當初要求簽署「預設醫療指示」時,難獲醫護理解。(何夏怡攝)

倡政府考慮立法後配套措施

賦權病患決定「預設醫療指示」及「不作心肺復甦術命令」、即特定情況下拒絕維生治療的《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已進入審議流程。鄧家彪預計今年底《條例》會由立法會三讀通過,認為是引發更多持份者正面看待病患拒絕維生治療的契機。他續指,除了罕見病患者、絕症患者、醫護可以增進了解外,不屬於醫護但有急救職責的、消防處轄下的救護員,也可以根據《條例》尊重病患意願,不實施急救。

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教授陳裕麗,就立法後事宜表達意見。她表示,自2004年至今,政府用20年推進《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的立法,仍未完成,說明現時「仍是啟動階段,而非成熟階段」。她續指,政府應回應立法後有何配套措施、後續安排,如社區應提供何種協助。

鄧家彪表示,立法會將於年底三讀通過《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認為將引導持份者正面看待病患拒絕維生治療。(何夏怡攝)
hotline